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应用情况及辐射效应
一、提升了学生专业认可度和专业自信
矿业类本科新生通过专项计划录取人数占比超过80%,专项计划录取学生初始专业选择余地小,普通录取学生志愿调剂率极高,因而学生入校之初转专业意向强烈。面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课程教学新方法以及融合一、二课堂的“课堂教学-科技创新-专业竞赛-学科竞赛-学术成果”全链条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此外,通过深化科教融合,促进了本科生科研产出,达到“以教促学、以研促教”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专业自信和认可度,转专业率从2016级的65%降低至2022 级的18%,学生参加采矿专业大赛的人数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保障了学科发展的源泉和人才基础。
 
 
采矿工程科技活动数量增长图
二、推动老师学生双向成长,培养面向产出的新工科高素质人才
立足于本成果,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高效融合一、二课堂教学,基于四位一体“育人队伍全链条”,引导学生进行科研与创新项目设计。SRTP和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等创新实践比赛,有助于矿业本科生组建小规模的科研团队,提高本科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形成系统思维模式,提升综合素质,为“新工科”发展建设提供专业型人才储备。
 
学生第十七届iCAN市赛一等奖展示
基于“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双向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老师教学思维,促使老师的教学能力大幅提升;且四位一体“育人队伍全链条”对硕博研究生能力提升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提高硕博研究生的综合调配能力、科研任务分配能力。
三、支撑采矿工程专业建设和专业认证
面向产出“双驱”育人模式的提出,体现了人才培养核心价值,吻合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核心理念。采矿工程专业2014年、2017年、2023年三次通过中国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本成果培育期间,矿业工程学科2017、2021年两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采矿工程专业201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四、支撑智能采矿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面向采矿工程产业升级,立足传统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学科课程,实现课程体系“重构”,并在2017年率先设立“智能采矿创新班”,形成“智能采矿创新班”课程体系,建立了完整的智能采矿课程培养方案,构建满足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对应的课程矩阵,2022年基于该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成功申报“智能采矿工程”新专业。项目研究成果在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昆明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相关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实现推广应用。
五、社会影响和媒体报道
本成果的育人成效获得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和认可。金爱兵教授在2018年第32届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年会作《新时期背景下金属矿采矿工程专业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重点介绍了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的思路和实践;在2019年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智能开采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上以《新时代背景下智能采矿培养模式探索》为题介绍了我校智能采矿人才培养情况。

团队教师金爱兵老师在采矿年会和论坛上介绍成果
赵怡晴教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被人民网、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受邀参加人民论坛网【理响中国·青年学习班】微视频录制,领学“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2020年在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年会作主题报告《采矿工程拔尖创新人才探索》,还作为本科生导师代表在学校2020年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周喻老师培养本科全程学生邹世卓本硕贯通保研并获得十佳学术之星的事迹获得学校的专题报导。

 



 
团队教师赵怡晴和周喻老师被相关媒体报道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