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面向产出的“强学科,冷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培养高素质“新工科”人才为目标,以课堂改革和科教融合为支撑,形成以课程体系重构为基础,以“教学环节全链条”和“育人队伍全链条”为驱动的“双驱一重构”采矿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融合第一、二课堂的“教学环节全链条”建设

(1) 建立课程体系群,改革课堂教学,提升第一课堂效果

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联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群”。厘清采矿工程专业课之间的层级、关联性及先后顺序,实现课程间知识点的引用和印证;通过专业实践课程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硬实力。

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采矿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互动研讨式教学,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提升课堂参与度与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提升从“背景选题-科学研究-工程应用”的全面工程学习能力。通过覆盖国企、民企和外企的实践教学,提升对现场工程问题的认知,发挥从矿山一线到研究院、设计院等不同类型企业导师的指导作用,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和工程问题的理解。

(2) 面向产出,形成融合一、二课堂的教学链条

以第一课堂教学为基础,融合第二课堂,以科研反哺教学,提升科教融合水平,支撑专业知识到科技创新的转化,形成融合一、二课堂的“课堂教学-科技创新-专业竞赛-科技竞赛-学术成果”全链条教学模式,推动学生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团队协助能力的综合发展,提高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兴趣。

二、四位一体“育人队伍全链条”构建

以全程导师和辅导员为主导,融合学习、实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硕士生和博士生为抓手,协助导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成“全程导师-辅导员-博士生-硕士生”四位一体“育人队伍全链条”。

(1) 构建思政育人协同联动机制

通过联合指导、定期联络、座谈研讨等形式,构建全程导师和辅导员在专业教育、专业实践、科技服务、竞赛和就业指导等活动中的协同联动机制,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2) 形成面向成果产出育人梯队

基于融合一、二课堂的教学链条,组建“全程导师-博士生-硕士生”科研育人梯队,建立本硕博科研、竞赛项目小组,将本科生纳入科研团队,开展定期团建,形成层级互动、平稳迭代的持续成果产出体系。

三、面向采矿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重构

在传统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采矿+”课程体系重构,引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物联网等课程,形成资源数字化、开采智能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经营管理信息化、监控量测现代化的智能采矿课程体系,实现采矿、地质、测量、机电、人工智能等课程深度融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