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成果简介
面向产出教育是以学生最终学习成果为标准,是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核心理念,要求以学习成果驱动课程体系重构,改革教学环节和过程。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求高校建设“新工科”,探索培养面向产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技术人才。“新工科”建设既包括设置和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也包括对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革和升级。传统工科专业普遍具有学科历史悠久、师资雄厚、科研能力强、研究生规模大而本科专业受欢迎度不高的特点,即所谓的“强学科、冷专业”。北京科技大学矿业工程是“双一流”建设学科,采矿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但学生专业认可度不高,即为此类专业典型代表。
为此,依托学科雄厚师资、科研实力和研究生队伍,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构建课堂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全链条”,以全程导师为主导,建立全程导师、辅导员、博士生、硕士生四位一体“育人队伍全链条”,重构采矿工程课程体系,协同培育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较强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形成以课程体系重构为基础,以“教学环节全链条”和“育人队伍全链条”为驱动、以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双驱一重构”采矿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产出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形成期间,本科生专业认可度极大提高,转专业率从65%降至18%,3人获得“校长奖章”,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软著4项,参编教材2部,获国家级、省部级竞赛奖40余项。
二、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以面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课堂改革为基础,遵循产出导向,建立融合一、二课堂的“课堂教学-科技创新-专业竞赛-科技竞赛-学术成果”全链条教学模式;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建立全程导师、辅导员、博士生、硕士生“四位一体”育人队伍;打造工科教育新模式,重构采矿工程课程体系。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
面向产出的“强学科,冷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解决了传统工科培养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1) 解决教与学的问题。从被动课堂转变为互动课堂,激活学生工程思维,达到“以学促教,以教促学”的教学效果。
(2) 解决学与思的问题。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导向,突出带着问题学习的理念,推进学习中思考,思考中理解,理解后解决问题。
(3) 解决教与研的问题。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深化科教融合,将科技创新、专业竞赛和科技竞赛引入学习全过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4) 优化全面培养问题。形成全程导师、辅导员、博士生、硕士生四位一体育人队伍,实现全方位培养,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
(5) 优化守与进的问题。充分发挥采矿工程强学科优势,积极推进“新工科”课程体系重构,化解专业情绪,强化专业认同和专业自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