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1)思政育人模式创新:系统构建“导师全程指导、团队协同育人”双轮驱动的党建引领育人模式
通过成立学术梯队党支部,实现了科研团队与支部组织的同构、科研育人与支部建设的互促,在课堂外为思政教育找到了新抓手。结合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将本科生纳入学术梯队,进而通过梯队支部活动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借助学术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等浸润矿业报国的使命担当,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与荣誉感,搭建了“梯队导师-梯队研究生”的人才培养队伍,实现思想引领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向而行。
(2)“矿业+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打造“课程体系重构、智能平台构建、科教融合赋能”三位一体的智能矿业人才培养体系
为应对矿业智能化转型的人才需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创建智能采矿创新班,培养方案深度融合矿业类与人工智能类课程,引领了矿业教育的智能化转型。建设“金属矿绿色开采膏体充填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北京市虚拟教研室和矿物加工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等平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的立体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听课人变成体验者和参与者。将智能采选科研项目融入教学体系,通过科研成果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智能素养。“课程体系重构、智能平台构建、科教融合赋能”三位一体模式为智能矿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范例。
(3)国际化复合型矿业人才培养路径创新:探索了“工文学科交叉、校企跨国协同”二维同驱的人才培养路径
在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矿业出海”已成为必然趋势,需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进行矿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跨学科、跨学院选课机制,增设矿业经济、法律外语等交叉课程;通过建设“矿业与钢铁人文交流研究院”交叉研究平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组织学生参加芬兰夏令营等项目,促进文化互融,实现校企跨国协同培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