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成果简介
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北京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双一流”建设学科。矿业正面临利用海内外资源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战略需求和智能化转型的行业需求,对矿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科技大学吴爱祥院士带领矿业工程教育教学团队紧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需求,坚持以本为本,构筑了“党建铸魂,矿智融合,工文汇通”矿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矿业与智能融合能力、全球胜任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打造了“导师全程指导、团队协同育人”双轮驱动的党建引领育人模式,形成了“课程体系重构、智能平台构建、科教融合赋能”三位一体的智能矿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了“工文学科交叉、校企跨国协同”二维同驱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经过探索和实践,学生矿业报国情怀得到充分激发、矿智融合能力和全球胜任力得到显著提升,矿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广大师生、行业院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经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在矿业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处于国内高校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示范带动作用。

图1 “党建铸魂,矿智融合,工文汇通”矿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①“三全育人”背景下矿业报国教育缺少抓手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思政育人的主要实现路径。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是典型的“强而不热”专业,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课堂之外,如何找到新的矿业报国教育抓手,将思政教育浸润于人才培养全流程,是培养学生面临的难题。“党建铸魂”育人模式以学术梯队党支部为平台,在课堂之外实现价值引领,让导师、研究生等更深入参与到思政育人全过程。
②矿业智能化背景下专业壁垒阻碍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
智能化、无人化是矿业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矿业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普遍共识。然而,如何突破“分科治学”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专业壁垒,践行“矿业+智能”的交叉人才培养,是矿业人才培养面对的时代挑战。“矿智融合”育人模式通过课程体系重构、智能平台构建、科教融合赋能,着力解决智能矿业人才培养问题。
③“一带一路”背景下矿业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缺乏路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战略需求。中国矿企“走出去”,从业者不仅要具有良好业务和语言水平,还需要充分了解所在国经济、文化等,并具有良好跨文化交流能力,即具备全球胜任力。“工文汇通”育人模式通过工文学科交叉、校企跨国协同的培养路径,解决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