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学生践行矿业报国使命

    矿业人才培养改革解决了矿业工程“专业强而不热”的难题,通过厚植矿业报国情怀,显著提升了学生专业认同感与荣誉感。绿色采矿学术梯队党支部获评第四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支部成员涌现出“新时代青年先锋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学生先锋模范。矿业类学生转专业率由2020年的42.30%下降至2025年的15.35%;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在矿业领域就业或深造比例达到87.23%;苏志荣、达瓦卓玛等20余名毕业生选择前往祖国西部,扎根基层矿业,用实际行动诠释矿业报国情怀。

2)矿业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创新迭代

2018年建设采矿工程创新班基础上,北京科技大学矿业+智能人才培养模式持续迭代升级。2023年智能采矿工程专业招生;同年开设智能采矿卓越工程师班,国内首创智能采矿工程+自动化交叉培养。为进一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矿业人才,2024年北京科技大学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建“技术-语言-文化”并重的采矿工程-西班牙语联合培养学士学位项目,国内首创“新工科+新文科”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3)推动学生教师双向成长

学生获“挑战杯”、“互联网+”国家级奖项11项、省部级奖项17项;3名本科生获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奖章”,获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3项;近3年本科生发表SCI/EI检索论文14篇,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项。毕业生国际竞争力得到跨国矿业企业高度认可,中国五矿、紫金矿业等选派10余名毕业生到塞尔维亚等“一带一路”国家从事工程技术管理。

团队教师出版矿业类教材12部;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门、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材2部、北京高校虚拟教研室1个、省部级教育教学奖励16项。成果第一完成人吴爱祥获评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创新争先奖,团队3名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4)矿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成为行业示范标杆

吴爱祥院士教育教学事迹和成果的具体改革实践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日报、中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在全国高校矿业类人才培养教育教学论坛等多个平台分享交流“党建铸魂,矿智融合,工文汇通”矿业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校来校学习智能平台构建、科教融合赋能、工文学科交叉等建设情况,相关改革成果在25所高校应用推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