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通过凝练“钢铁精神”,凝聚师生与行业的价值共识。联合实施“钢铁精神”赓续工程,将“钢铁精神”阐释为“自立自强、矢志报国的钢铁信念;坚韧不拔、争创一流的钢铁意志;求实鼎新、勇承重载的钢铁品格;百炼成材、铸就脊梁的钢铁本领;肇启文明、奉献人民的钢铁情怀”,并凝练为“矢志报国、百炼成材、铸就脊梁”。“钢铁精神”已在行业形成共识,成为新时代中国钢铁人共同的精神支柱。
通过搭建“四梁八柱”,构筑教育教学和行业融合融通的桥梁。“四梁”指课程主渠道、日常主阵地、实践主平台、育人主力军,通过课程主渠道和日常主阵地的教育引导解决投身行业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实践主平台的行业深耕解决师生服务行业本领不强的问题,通过育人主力军的力量集聚解决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畅的问题;“八柱”指每个梁下对应的两个支柱,具体如下:
(1)课程主渠道
擦亮思政课程“三张名片”,将“钢铁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打造“课堂—校园—社会—仿真”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立体化教学和“数字马院”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全覆盖。建构课程思政“三层并进”,将价值引领内蕴于课堂教学,打造院士领衔的“大国钢铁”公开课、突出学科优势的学科思政讲坛、覆盖所有专业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三层次育人体系,筑牢矢志报国的钢铁信念。
(2)日常主阵地
“浸润式”教育引领,坚持“精准化、精实化、精品化”导向,突出价值引领成效,打造“钢筋铁骨”主题微课、二课成绩单等,“钢魂”引航工程覆盖所有新生,涵养钢铁品格。“多维度”钢铁文化,建成重要回信展室,实施“馆册片书剧景节展网”九个系列钢铁文化展示工程,让钢铁文化成为校园流行文化,厚植钢铁情怀。
(3)实践主平台
用好社会实践“传家宝”,把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在全国高校率先实现学生全覆盖。秉承“红色教育+钢铁精神”理念,每年组织千支队伍、万名师生奔赴行业一线,练就钢铁本领。发扬体育育人“好传统”,将锤炼钢铁意志作为目标,培养出以巩立姣为代表的大批体育健将,用好奥运遗产开展“奥运名人堂”等活动邀请奥运冠军与师生交流。
(4)育人主力军
实施“一生双师百企千人”人才培养改革,与17家单位设立“钢铁脊梁班”,通过“校企双导师”等机制,输送130名学生到企业完成学习任务。成立新时代高校“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联合75所行业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从思政引领、社会实践、文化浸润等8个方面实施联合育人行动,每年举办各类活动60余场次,覆盖师生3万余人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