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新工科建设是重要的工程教育改革行动计划,旨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未来型工程科技人才。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除了要主动设置、发展新兴工业专业,也要深入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并着力优化调整其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其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成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通过好的课程作用在学生身上,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依照对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综合需求,充分体现了“改到深处是课程”,它已成为解决传统工科教育短板和瓶颈的重要途经。为更好发挥人才培养效果,经探索与实践,形成如下成果:

1)创建了聚焦复合型卓越人才培养的课程群体系,设计了面向工程应用的课程内容,应用了CDIO-OODA工程化教学方法,强化了课程群的高阶性。

2)创建了融入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的全量教学资源库,构建了AI赋能的云景互动教学管理平台,增强了课程群的创新性。

3)自主研发了口袋实验室等实验设备,提出了层次化、多元化、多样化的考核方法,提升了课程群的挑战度。

学生参与科技竞赛获国家级奖励150余项,授权专利40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50余项;出版教材6部(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2部);获评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实验室各1个、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名师、北京高校优秀本科实验教学指导教师各1名、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2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2项、全国高校教师自制实验设备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创客大赛银奖3项,建设成果已推广到中南大学等高校。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如下:

1)在高阶性方面仍有差距:课程间缺乏统筹设计,教学内容衔接性较差;虽已将部分工程项目案例引入教学,但知识体系缺乏主线设计,学生不易掌握知识点的内涵和联系;同时,未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工程伦理、职业道德等工程师的综合素养,也未找到合理有效的手段用于学生的非技术能力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方面,不够系统和完善。

2)在创新性方面相对不足:虽已采用雨课堂线上教学和新媒体资源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但未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至教学全过程,AI赋能课程建设效果不佳;同时,单纯的讲授导致师生互动性不足,不易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另外,课程相关前沿技术和最新应用对教学资源的更新和补充也需加强。

3)在挑战度方面有待提升:虽已建立了规范化的考评机制,但在平时成绩评价内容的层次化及评价方式的合理化方面还有不少改进空间。同时,这也需要任课教师对课后大作业选题、考核手段的立体化进行更为精心的设计和持续的完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