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一生双师三融合”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以“双导师”制为基础、一线技术人员为协助的“1+1+N”导师队伍配置模式,构建“科教、产教、赛教”三融合为抓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育人体系(图1)。

image.png

“一生双师三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育人体系 


一、强化实践版研究生培养方案及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建设

    (1)强化实践版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建设
    针对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同质化问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图2)制定过程中,重点突出紧扣行业前沿、校企共建课程、明确实践成果等三个方面,通过设置学科前沿进展课、企业人员进课堂、强化工程实践过程等,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目的。

image.png

图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


    (2)专业学位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建设
    2022年以来,与中国五矿、中国宝武、中国黄金、矿冶科技集团等中央企业合作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专项计划,专项计划实施过程中,创新“企业主导、高校主责”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作为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主战场,确保培养方案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应对企业面临的工程与技术创新挑战。


二、建立多元立体化导师队伍,促进学术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
    构建一种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以及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多元化、立体化导师队伍(“1+1+N”)。其中,校内导师作为第一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基础理论教学与学术指导;企业导师作为第二导师,侧重于实践环节的指导,增强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研究生还要深入生产一线,由不同岗位技术人员一对一传授实操技巧与行业经验。 


三、全方位、多层次建立校企基地,助力工程实践
    成果形成期间,学院与国内众多国企、民企、设计院签订产学研共建协议,全方位、多层次建立实践基地。依托实践基地,形成“校内导师-研究生-企业导师”的联合培养机制(图3),集成校内课程教育、企业项目实习与基地创新实践三大板块,形成协同效应,显著提升研究生解决复杂矿山工程问题的能力,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飞跃,也能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有效路径。

image.png

图3 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


四、基于三融合,实现研究生产学研赛多维度培养
    通过校内导师负责基础理论教学与学术研究指导,帮助研究生构建扎实的理论框架,指导其完成高质量学术研究,形成科教融合;企业导师和技术师傅侧重研究生实践环节指导,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产教融合;校内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将理论、科研应用于创新创业竞赛,形成赛教融合;好的竞赛成果在校内导师引导以及行业需求引领下,实现产业孵化,形成产赛融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