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培养拔尖交叉学科创新人才,使之具备引领社会和工程技术发展的潜力,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应有使命。
     长期以来,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交叉学科建设,2011年以前,主要围绕常规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路径开展,从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还存在如下问题:
(1)师资队伍不适配。我校矿业工程学科、机械工程拥有多位院士和数十位教授,但通常从事单一学科研究,学科交叉经验不足。
(2)培养机制不完善。跨学科课程体系碎片化,培养方案缺乏顶层设计,只针对具体的本科、硕士或博士培养阶段。
(3)实践资源不充足。学校虽建有多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但学生接触真实工业场景的实践机会十分有限。
(4)学科组织不健全。现行模式呈多学科管理状态,权责不清,缺乏独立的发展视角和制度保障,难以形成稳定的培养生态。
针对这些问题,本成果以采选装备交叉学科为优化对象,依托传统机械工程、矿业工程学科的雄厚基础和特色优势,通过一维组建专门的交叉学科团队,组建院士领衔的高水平交叉学科师资队伍;二维专列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方案,贯通本硕博培养,建立研究优化“微环境”“软环境”;三维实施专业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实践,结合工程硕博专项培养计划。在2021年1月形成项目成果后,于检验期持续改进完善建设方案:创建了独立运行的“细粒矿物高效利用研究中心”,在第四维度构建专注的学术组织。最终通过“四维重构”和“四专融合”,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提炼专业人才培养新标准。将单一学科优势转化为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势,实现交叉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耦合升级。有效解决了“交叉学科”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不适配、培养机制不完善、工程实践资源不充足、学科组织不健全等四大顽疾。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人才培养方面,1人晋升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评国家级“领军人才”、3人获评各类省部级人才,采选装备交叉学科研究生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100%;承担国家级和省级教改项目11项,获得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获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三大赛”及其他国家级竞赛奖励51项;研究生参与的11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贯通培养学生,参与的重大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海洋局、云南省、辽宁省科学技术奖等奖励10项。成果在本校机械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应用的基础上,推广应用至江西理工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国内高校。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