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形成的背景
新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导学共同体”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成为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抓手。研究指出,传统研究生教育存在“重学术轻德育”“导学互动形式化”等问题,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对此,“导学共同体”概念被提出,强调导师与研究生在知识、学术、价值、德育层面的协同共生关系,通过重构导学互动场景,将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化嵌入科研、教学、实践全链条。“四阶四融”模式是对这一理念的深化,其核心在于分阶段、分层次、多维度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闭环育人体系。
1.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推进,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亟需破解导学关系异化、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等瓶颈问题。当前导学关系呈现“老板雇员型”“科研合作型”等异化形态(曹丽萍等,2022),导致学生创新动力不足、价值观塑造缺位;而传统课程思政存在内容单一、形式僵化、与专业实践脱节等弊端(石岩等,2021),难以满足新时代“德才兼备”人才培养需求。
2.导学共同体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导学共同体以科研导向性、价值导向性、情感导向性为核心(方磊,2021),强调导师与研究生在知识传创、价值塑造、情感互动中的协同作用。浙江大学“五好导学团队”通过情感价值、学术科研、实践生产等要素整合,验证了导学共同体对教育质量提升的显著作用。同时,思政教育需突破显性灌输局限,通过“隐性融入”实现专业与思政的深度耦合(钱静雯等,2022)。
3.政策与实践的协同驱动
教育部明确提出“构建和谐导学关系”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双重要求(曹丽萍等,2022)。多所等高校已通过“三位一体”导学共同体实践,探索科研与思政同向同行的路径,但系统性融合模式仍需创新突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