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成果简介
本成果以“导学共同体”为核心载体,构建“四阶四融”育人模式。“四阶”指认知融入、实践深化、创新孵化、价值内化四个进阶式育人路径。“四融”指课程融通、实践融贯、资源融合、文化融汇四个协同要素,形成“四融”协同要素。通过“四阶”进阶式育人路径和“四融”协同机制,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链条渗透,系统性解决研究生教育中“育人与育才割裂”、“导学关系功利化”、“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脱节”等痛点,形成“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实践创新”一体化的育人闭环。
校内应用学术与思政双螺旋提升,育人质量显著提升、导学关系深度优化、教学资源累积升级;校际推广行业辐射,“专业+德育+实践”的纵深发展,立足京津冀向外辐射、建立多校联盟,培养国际学生、输出中国经验,献言献策为政策与智库赋能,机制创新、范式突破、体系重构,有效实现“育才质量”与“育人成效”双提升,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范式。
2.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导学关系异化与协同不足,导致育人功能弱化。传统导学关系陷入“重科研产出、轻价值塑造”的功利化陷阱。本模式通过重构导师角色,从“科研主导者”转向“价值引路人”,建立导学共同体目标责任制,将思政育人成效纳入导师指导学生全过程,破解“只导学术、不导人生”的困境。
(2)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表面化结合”的“两张皮”现象。针对思政元素硬嵌入与专业逻辑脱节的问题,提出“学科逻辑+思政逻辑”双螺旋设计法。例如,在社会学学科中,以“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叙事实践”为主线,将“社会学家精神”、“为民服务意识”自然融入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社区治理等知识点教学。
(3)研究生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失衡。通过“真问题、真场景、真需求”的实践导向育人,将国家战略需求如基层治理、养老服务、困境儿童、脆弱家庭、乡村振兴、社区发展等转化为科研选题,让学生在难题攻关中同步提升创新能力和使命担当。近三年试点团队中,100%的学位论文选题直接服务社会发展与社会服务,学生参与省部级政策建言比例达4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