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核心架构与运行逻辑包括“四阶”进阶路径与“四融”协同机制。

1.“四阶”进阶路径

第一阶:认知融入。即以学术伦理课程、红色文化浸润为起点,引导学生建立科研诚信与家国情怀的底层价值逻辑。例如,通过“学术伦理案例库”与“学科红色基因挖掘”,将思政元素嵌入专业导论课程。

第二阶:实践深化。依托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如乡村社会工作工作站、社会工作实践实训基地、情境模拟实验室,以及数据分析实验室等),在真实或模拟真是情景或场景中强化“心系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感。例如,在乡村社会工作站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素养提升服务,既在真实场景中了解留守儿童的安全状态,又通过专业知识的实践转化为留守儿童提升安全能力提供支持,同时,还为留守儿童及隔代抚养的老人掌握手机应用安全,防范电信诈骗等提供支持,同步提升专业能力与为民服务意识。

第三阶:创新孵化。以科研项目、学术会议、案例大赛为载体,驱动学生抓住真实问题,促生创新意识,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培养与价值升华。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MSW(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论坛和案例大赛,积极展示专业关切和专业能力,为理解和解决真问题提供案例价值和创新方案;组织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部委委托课题,为部门相关议题献策献议。(见图一)


image.png


(图一:“四阶”进阶路径)

第四阶:价值内化。通过国际学术交流、社会服务实践,推动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需求深度绑定。比如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会议,发表分会场主旨演讲,讲述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传递中国声音,内化报国信念,强化报国理想。

2.“四融”协同机制

(1)实现课程融通。开发“专业+思政”双主线课程资源,如社会工作专业《社区营造》课程,融入可持续发展观与乡村振兴发展国家战略。

(2)实践融贯全过程。构建“校企政”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纵横结合的实践、实训、实习、调研、科研基地,在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嵌入为国、为民、为社会的崇高精神和理想信念。

(3)实现资源融合。整合政府智库、行业龙头、校友网络资源,打造“专业导师+德育导师+产业(行业)导师”的“三导师制”,形成育人资源生态圈。

(4)实现文化融汇。培育导学团队“学术共进、责任共担、情感共鸣”的文化基因,通过“导学茶话会”、“团队红色研学”等活动,强化价值认同。(见图二)

image.png

(图二:“四融”协同机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