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本成果通过“四阶四融”模式的系统化实施,在校内育人成效、行业深度融合、社会价值外溢三大维度形成辐射网络。
1.校内应用成效:学术与思政双螺旋提升
(1)育人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四阶路径”实践,学生参与红色研学、社会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累计服务老年、青少年、青年、儿童等不同群体数万人次,形成优秀成果数十篇,成果转化助农/助行业增收近百万元。学生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做出突出成就,获得多项荣誉称号。
(2)导学关系深度优化。导师参与思政教学能力培训,提升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深度融合能力;实施“专业导师+德育导师+产业(行业)导师”三导师制,持续有力增强学生认同,毕业后仍与导师、专业和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并实现资源反哺,提供更多的实践与科研资源。
(3)教学资源累积升级。开发“专业+思政”双主线课程,建成“红色+专业”双基地数十个。是全国首个“慈善社区”建设参与单位;全国首批乡村社工站建设单位和专业参与脱贫攻坚单位;全国首批医务社工实践联盟建设单位。编著的教材《社会工作行政》已出版发行至第三版,全国发行量超10万册。
2.校际推广与行业辐射:“专业+思政+实践”的纵深发展
(1)立足京津冀向外辐射,建立多校联盟。与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团校、南京理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形成社会服务实践联盟,共同推动思政+社会干预实践与研究,推动“专业+思政+实践”的纵深发展。
(2)培养国际学生,输出中国经验。设计“知华-友华-融华”定制化方案,培养一带一路国际学生近40人。
(3)献言献策,为政策与智库赋能。承担多部委、在地政府或行业重点项目,贡献政策性建议与意见。比如退役军人事务部项目《发挥烈士纪念设施功能作用与青少年思政课融合发展研究》,直接推动革命烈士纪念设施等红色元素进入中小学教材及思政课程改革;行业委托项目《联合党委社会组织发展机制研究》,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及党务管理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并推动了联合党委引领机制与效能发挥。
3.社会价值外溢:服务国家与人民的实践平台建设立足京津冀,外延至安徽、陕西、甘肃等省市建立服务国家与人民的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将论文选题建立在社会服务和专业实践中的真问题基础上,攻坚克难,形成可以有效转化的成果。通过积极参与省部级和地方政府攻坚项目,提交政策建议,近五年已有数10篇报告获领导批示或被相关部门(机构)采纳,形成“育人-建言-反哺”闭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