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应用情况及辐射效应

1.成果应用情况及辐射效应

(1)交叉创新人才涌现

通过跨学科交叉培养与实践,学科涌现大批高水平人才。近五年,740名毕业生发表中科院1区TOP论文290篇,是改革前人均发表的8倍,其中影响因子10以上的论文126篇,学科交叉学术成果在材料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3篇,1位博士生入选首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8位博士毕业生获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博士生余成意、汪鑫、徐晨哲的学位论文获评“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于宝秋获得化学化工与材料京博优秀博士奖银奖以及中国化学会第6届菁青化学奖,培养国家级青年人才23人,是立项前的6倍。化学及相关学科每年约有400名优秀毕业生投身北京市新材料、能源等领域的发展;近100名优秀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赴西部地区就业,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毕业生广泛进入北方华创、中芯国际、中航科工集团和宝钢集团等大型企业,在推动我国半导体芯片制造、航空航天技术及钢铁冶金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项目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项目实践过程中出版的5部教材被国内多所高校选用,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2篇,在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这一模式不仅在东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得到应用,还吸引了钢铁研究总院等科研院所委托培养其研究生。项目实践助力研究生导师团队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资助,实现了师生互促成长的良性循环。

(3)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交叉师资队伍

项目实践促建了一支特色鲜明、学科背景多元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多个享誉国内外的研究方向。例如:围绕负热膨胀、铁电、磁性和催化等前沿方向,开展设计制备与构效关系的系统研究,首次发现铁电体负热膨胀材料,将原有铁电剩余极化值的世界纪录提升了80%,相关成果于2018年发表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围绕共价有机框架的功能分子材料合成及其在能源存储与转化中的应用,在大尺寸共价有机框架单晶的构建方面首次实现了原子级分辨率下对单晶到单晶化学转化过程的直接观测,相关成果于2023年发表于《Nature Chemistry》。近年来,我校研究生在化学顶级期刊《JACS》和《Angewandte Chemie》上年均发表论文近40篇,充分展现了高水平科研产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4)推动化学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项目实践助力我校化学学科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23年,我校化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5年9月位列0.6‰。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化学学科并列全国高校第39名(位列前47.6%);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跃升至“B”(20%–30%),第五轮更进一步进入“B+”(15%–25%)。这种“三级跳”的快速提升过程,既体现了我校化学学科在科研产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全面进步,也展现了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贡献。

2.成果获奖及出版物

化学学科研究生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论文1篇、京博科技奖-化学化工与材料京博优秀博士奖银奖一项和中国化学会第6届菁青化学星火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16项。培养的交叉创新师资队伍获得第六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5项。近五年出版教材5本,发表教改文章12篇,代表性顶级期刊论文62篇。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