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主要内容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学科发轫于1952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冶金系化学教研室,曾创建我国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后历经物理化学系、基础部化学专业、化学系等时期,1979年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 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国家和行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长期以来,作为基础课教学和研究生培养责任主体,化学学科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工科高校共性问题:一是化学研究生在跨学科知识整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创新思维等方面存在短板;二是化学对优势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和支撑不足;三是优势学科对化学研究生培养的辐射和带动不够。问题根源:一是学科本位思维尚未根本破除,部分教学科研团队局限于单一学科边界,缺乏主动打破壁垒、推进融合的内在动力;二是学科交叉融合支撑体系不足,既有跨学科平台功能虚化、高水平交叉师资短缺、课程体系“拼盘化”、科研训练“碎片化”等。在此背景下,化学研究生科研训练常局限于单一技术操作环节,难以从国家战略需求整体出发,理解项目背后的科学问题与工程挑战。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2017年起北京科技大学坚持“理工结合、多元交叉”理念,聚焦化学与冶金、材料等优势工科的深度协同,以“钢铁思政”为引领、以学科交叉平台建设为突破、以课程体系重构为抓手、以重大项目铸才为特色,以培养模式创新为主线,探索形成一套适配工科高校、可复制推广的“钢筋铁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同类院校化学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范式。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回信指出,“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
成果实践期,学校化学研究生培养取得重大进展。近五年,740名毕业生发表中科院1区TOP论文290篇,是改革前人均8倍,其中IF10以上论文126篇,高被引论文122篇,首次在Science、Nature Chemistry发表论文。2023年1月化学学科跻身ESI全球机构排名前1‰,2025年9月跃升至0.6‰。同时,培养出一支杰出师资队伍和一批重要教学科研成果。2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1个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3位教师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化学第三轮并列全国高校39名(48%),第四轮B(20%-30%),第五轮B+(15%-25%),实现自身快速发展,同时助力冶金、材料、科技史等保持或进入A+,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了化学贡献。
2.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搭建“钢筋铁骨”思政育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要求是对学校多年来“钢筋铁骨”优良育人传统的肯定,更是对学校未来人才培养的殷勤期望。“钢筋铁骨”高素质人才,意味着政治坚定、理想高远,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献身国家和人民的崇高意愿。在研究生价值引领中,一是打造以院士领衔的“大国钢铁”公开课、学科思政讲坛、课程思政示范课为主的三层次课程体系,建设《化学学科课程思政案例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倡导导师在科研选题中优先面向“卡脖子”领域,解决行业发展关键共性问题,邀请知名校友分享科研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经验,发挥导师校友的关键引路人作用;三是建设“校史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展室、学科史展厅”思政育人场所,发挥文化场域的协同育人作用;四是完善“理论学习先锋营”、“理论学习大讲堂”学习平台,实施学生党团与行业重点企业红色“1+1”共建活动,搭建起“课堂阵地-科研训练-文化熏陶-理论活动”四维“钢筋铁骨”思政育人体系。

图2 四维“钢筋铁骨”思政育人体系
(2)构建“化学+”交叉课程培养体系。建立“核心+交叉+前沿+素养”四层课程体系:以化学核心课夯实基础,开设“多孔材料化学”、“储能物理化学” 等37门交叉拓展课程,覆盖不同交叉研究方向;增设国际视野课程,培养学生全球科研思维和大科学观;加入数字技术与综合素质课程,提升服务重大战略的能力。同时,支持教师开展交叉学科课程教改,鼓励交叉背景导师开设特色课程,提高交叉课程占比;指导学生按需选修跨学科课程,搭建合理知识结构;完善创新能力多元评价体系,以评价导向强化跨学科学习效果。

图3 “化学+”交叉学科课程培养体系
(3)形成“项目牵引-竞赛赋能-国际拓展”三阶递进式创新培养体系。通过创新平台整合化学与冶金、材料等一流学科资源,依托国家重大项目提供完整研究训练,借助高水平赛事强化创新成果输出,形成从基础能力到高阶创新的递进式培养路径。一是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育人,让研究生深度参与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问题,在完整科研链条中培养创新思维、铸就创新自信。二是鼓励参与国内外学科创新大赛,推动跨学科合作攻克赛事中的复杂实际问题,以赛促学激发创新活力。三是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实施“鼎新北科国际交流推进计划”,支持与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日本大阪大学等国外高校、研究机构共建合作平台,推进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与学术交流,拓宽学生创新视野。

图4 “项目牵引-竞赛赋能-国际拓展”三阶递进式创新培养体系
(4)建设多学科深交叉复合型导师队伍。一是组建跨学科培养团队,在引进化学与冶金、材料交叉高水平人才的基础上,整合多学科力量成立“固体化学研究所”“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由邢献然、张跃等教授领衔攻关。二是推行“校企双导师”协同机制,鼓励化学学科研究生导师与材料、冶金领域企业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实现师资构成多元交叉。三是设立青年教师交叉学科合作导师研究项目,提供专项经费支持跨学科科研合作。四是通过项目导师制配置专项研究生指标,保障跨学科培养的师资与学生配比。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