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952年,北京科技大学因新中国对钢铁迫切需求而立,化学学科因化学冶金而建,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七十余年来,化学作为物质科学的源头,推动和促进冶金、材料等世界一流优势学科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国家和行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国家发展需要新质生产力。作为工科基础课教学和研究生培养责任主体,北京科技大学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存在工科高校中的共性问题:一是化学研究生在跨学科知识整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思维尚待提高(譬如,冶金中的生态环境与能源问题);二是化学对优势学科研究生的培养和支撑需进一步加强;三是优势学科对化学研究生培养的辐射和带动不够。问题根源:一是学科本位思维尚未根本破除,部分教学科研团队局限于单一学科边界,缺乏主动打破壁垒、推进融合的内在动力;二是学科交叉融合支撑体系存在不足,既有跨学科平台功能虚化、高水平交叉师资短缺、课程体系“拼盘化”、科研训练“碎片化”等。在此背景下,化学研究生科研训练常局限于单一技术操作环节,难以从国家战略需求整体出发,理解项目背后的科学问题与工程挑战。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拔尖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2017年起北京科技大学坚持“理工结合、多元交叉”理念,聚焦化学与冶金、材料等优势工科的深度融合,以“钢铁思政”为引领、以学科交叉平台建设为突破、以课程体系重构为抓手、以重大项目铸才为特色,以培养模式创新为主线,探索形成一套适配工科高校、可复制推广的“钢筋铁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回信指出,“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

图1 “钢筋铁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成果实践期,学校化学研究生培养取得重大进展。近五年,在Science、Nature Chemistry、Nature Materials、Phys.Rev.Lett等顶级期刊发表系列论文,740名毕业生发表中科院1区TOP论文290篇(人均数量为改革前8倍),其中IF大于10论文126篇,高被引论文122篇。在ESI排名中,学校化学学科从改革前2017年1月的4‰,2023年1月跻身前1‰,2025年9月跃升至0.6‰。同时,培养出一支杰出师资队伍、产出一批重要教学科研成果。1个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3位教师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2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在教育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化学学科在实现自身重大突破的同时,助力冶金、材料、科技史等世界一流学科继续保持或进入全国顶尖行列,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了化学贡献。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