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1)完成人姓名 |
邢献然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3年09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4年03月 |
高校教龄 |
31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固体化学研究所所长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无机固体化学教学科研 |
电子信箱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鼎新楼620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2004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5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国家杰出科学基金;200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12年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8年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培养3名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
||
|
牵头组织化学学科“钢筋铁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重点探索重大项目育人、交叉学科团队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等方面。讲授《固体化学》、《材料化学》、《新生研讨课》等本科生课程,《现代固体化学进展》、《材料化学进展》等研究生课程。培养博士毕业生30余名,硕士毕业生20余名。充分利用大科学装置和现代研究方法,在固体新物质的合成、晶体结构、局域结构、磁结构,以及负热膨胀和新物性的关联等国际前沿领域做了系列工作。发展了固体化学合成新方法——“化学压力”法,基于无机合成的途径调控化学压力,制备常规条件下难以合成的功能固体。发现铁电负热膨胀,提出“铁电热致收缩”概念,开辟负热膨胀领域新方向。建立了固体局域结构调控物性的方法,成为国际上用全散射技术揭示固体的局域结构、化学成键和功能物性的主要研究小组之一。发表期刊论文300余篇,包括Science、J. Am. Chem. Soc.、Phys. Rev. Lett.、PNAS、NSR、Nat. Commun.、Adv. Mater.等,以及Chem. Rev.、Chem. Soc. Rev.、Acc. Chem. Res.等系列综述论文。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培养学生中,1人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人入选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国家杰青资助,3人入选国家“四青人才”。
本人签名: 2025年9月15日 |
||
第(2)完成人姓名 |
李正平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5年07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1985年07月 |
高校教龄 |
40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分析化学 |
电子信箱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2011年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并获得滚动支持;2016年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0、2018年分别获得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第一名);2021年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二名)。 |
||
|
全面参与设计了“化学学科“钢筋铁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围绕研究生学科交叉培养目标,制定“化学+”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建立了学文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多维培养模式。开设了学科交叉的研究生课程《核酸化学》,主持了交叉学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RNA高通量单分子计数数字化定量分析”。主持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重大教改项目:“培养具有“钢筋铁骨”的化学基础学科人才的路径探索与实践”(TZB20240217)与本科生重大教改项目“思想强基,创新铸魂--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探索(JG2023ZD05)”。培养博士研究生32名,硕士研究生65名,在Sci. Adv. 、ACS Nano、Nano Today、Nucleic Acids Res.、Chem. Sci.、Anal. Chem.、ACS Sens.、Chem. Commun.等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学生中,1人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人入选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本人签名: 2025年9月15日 |
||
第(3)完成人姓名 |
郭志恒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3年10月 |
最后学历 |
硕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9年06月 |
高校教龄 |
16 |
专业技术职称 |
助理研究员 |
现任党政职务 |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高等教育管理 |
电子信箱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2007、2009、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信息报送工作先进个人 |
||
|
1.系统梳理北京科技大学化学及相关学科办学渊源及历史传统,起草“大化学”学科建设机构优化调整工作方案并推动落实,为化学等相关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本人签名:
2025年9月15日 |
||
第(4)完成人姓名 |
林林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8年09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3年03月 |
高校教龄 |
32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研究生院院长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
联系电话 |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热能工程/行政管理 |
电子信箱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先进个人 |
||
|
1.全面负责学校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为化学学科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化学+”交叉学科课程培养体系构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和相关支持,提升新时期化学及相关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本人签名:
2025年9月15日 |
||
第(5)完成人姓名 |
曹艳秋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72年07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7年04月 |
高校教龄 |
28 |
专业技术职称 |
副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教学科研/分析化学 |
电子信箱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第三届共享杯大学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创新大赛特等奖指导教师(优秀指导教师奖2015) |
||
|
组织制定与材料、冶金一流学科交叉、以赛促学同时加强国际化培养的多维培养模式及突出学科交叉课程培养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组织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培训,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教学及科研培养过程中融入科技报国的理念,塑造学生在科研及未来职业发展中主动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思维模式。推进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提升,引导教师在课程教学和科研实践中通过学科交叉更新教学内容、拓展科研方向,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和国际学术视野、有大科学观和解决国家重大复杂科学问题素质和能力的理科拔尖创新人才。
本人签名:
2025年9月15日 |
||
第(6)完成人姓名 |
闫柏军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75年01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5年05月 |
高校教龄 |
20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副院长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冶金物理化学 |
电子信箱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2023年,《冶金物理化学》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称号,第1完成人。2021年,《冶金物理化学》获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课程称号,第1完成人。2021年,获得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公共课)主讲教师荣誉称号。2016年,《冶金物理化学》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称号,第9完成人。2010年,《冶金物理化学》获国家级精品课称号,第9完成人。 |
||
|
闫柏军同志自2005年加入《冶金物理化学》课程组。目前主讲课程为研究生《冶金动力学》、本科生《冶金物理化学I》、《冶金物理化学II》、《冶金物理化学(E)I》。课程建设方面,负责或参与了2000年后历次教材编写、教改项目、精品课建设、MOOC建设、AI课程建设等工作。作为负责人:2023年组织该课程的MOOC建设;2023年建立《冶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特色示范课;2025年建成《冶金动力学》AI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作为负责人,负责“人工智能赋能课程(冶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特色示范课(冶金物理化学)”;“冶金动力学理论与应用(教材)”、“冶金动力学理论与应用(在线课程)”和“人工智能赋能《冶金动力学理论与应用》课程的探索”项目,参与“新工科建设-冶金工程专业冶金信息学模块建设与实践”、“基于产业需求和跨界交叉融合的新时代复合型冶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等项目,积极改革建设符合产教融合要求的《冶金物理化学》课程体系。教学方面,对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教学研究,提出了涵盖“夯实基础补断层、追根溯源转思维、拓宽案例促交叉、教研融合达高阶、思政元素铸灵魂”的多措并举的课程教学设计思路,并分别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本人签名: 2025年9月15日 |
||
第(7)完成人姓名 |
董文钧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73年10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1999年09月 |
高校教龄 |
16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教学科研/功能材料 |
电子信箱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功能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多级构筑与性能定制研究,一等奖,2016北京市高等教育成果奖: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的材料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二等奖,2022 |
||
|
长期承担材料类研究生《材料合成与制备》核心课和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材料合成与制备化学》必修课教学工作(课程负责人),该类课程主要为交叉学科课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继续深化“本-硕-博”一贯制教育教学改革,制定八年一贯制高精尖班研究生培养方案。策划、组织开展材料、物理、化学等学科相关课程的教学研讨会,以及组织、参加国内材料学科的高校举办的研究生教学和教改研讨会。 本人签名:
2025年9月15日 |
||
第(8)完成人姓名 |
郭中楠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5年03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5年05月 |
高校教龄 |
10 |
专业技术职称 |
副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系副主任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教学科研,材料物理化学 |
电子信箱 |
|
通讯地址 |
北京科技大学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无 |
||
|
基于在热力学、合金相图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我校材料专业讲授《物理化学D》近十年,结合在多元相图计算和结构解析等领域的科研工作,在课程建设中引入材料合成与性能调控相关的前沿知识,加强对学生交叉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为化学专业及材料冶金专业开始研究生核心课程《材料与化工现代研究方法》,结合自身在无机晶态材料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建设具有鲜明化学与材料学科交叉融合特色的研究生课程;积极参与化学学科建设中新型研究生培养方法的探索,开展理工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实践工作,与材料学科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毕业2名),硕士研究生14名(毕业11名),共同申请学科交叉课题总经费110万,近五年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和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等高水平期刊合作发表科研论文21篇。
本人签名:
2025年9月15日 |
||
第(9)完成人姓名 |
林鲲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9年10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7年03月 |
高校教龄 |
8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固体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无机固体化学教学科研 |
电子信箱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30号北京科技大学鼎新楼609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2022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2017年,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博新计划。 |
||
|
讲授《固体功能材料前沿》、《固体物理》、《相图在冶金中的应用》等课程。发现铁基金属玻璃的负热膨胀性,制备出超低热膨胀系数的金属间化合物,发展了金属材料体系实现低膨胀的新机制并实现强度韧性的大幅提升。在JACS、CCS Chem.、Nat. Commun.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青年人才项目1项;作为研究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各1项。任《IJMMM》、《中国稀土学报》、《Journal of Rare Earths》等学术期刊青年编委,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过程物理化学分会秘书。
本人签名:
2025年9月15日 |
||
第(10)完成人姓名 |
刘晓璐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83年03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0年10月 |
高校教龄 |
15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系副主任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教学科研,生命与健康领域研究 |
电子信箱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2015年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 |
||
|
结合自身在研究工作,建设具有鲜明化学与生物学科交叉融合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从有机代谢物检测出发在课程建设中引入大科学视角和AI赋能交叉内容,加强培养研究生交叉创新知识和交叉创新思维,引导其产生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此外,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以教改和研究项目为依托,推进“化学+”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建立和整合实践资源,细化育人路径,发挥实践育人实效以化学为基点向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维度辐射,开展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与材料学科共同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8名。
本人签名:
2025年9月15日 |
||
第(11)完成人姓名 |
孙长艳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79年07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6年06月 |
高校教龄 |
19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化学 |
电子信箱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北京市青年英才、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 |
||
|
1.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编写《化学学科课程思政案例集》;
本人签名:
2025年9月15日 |
||
第(12)完成人姓名 |
王东瑞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1年12月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09年01月 |
高校教龄 |
16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现任党政职务 |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教师,柔性电子材料 |
电子信箱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2024.4 天津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
|
教学方面,深耕教学一线,承担了研究生核心课《高等高分子化学》,创新“问题导向+科研反哺”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深受同学好评。科研方面,围绕可穿戴柔性电子领域的关键材料问题,领导研究团队进行系统的先进导电纳米复合材料设计与增材制造研究,发展了若干低成本、环境友好打印高精度图案化柔性电极方法,有效促进了电致动软机器、贴肤传感器、可穿戴电化学电池等先进电子器件的进步。近年来,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被引用6700余次,H因子41;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各1项。
本人签名:
2025年9月15日 |
||
第(13)完成人姓名 |
耿悦杰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84年05月 |
最后学历 |
硕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0年07月 |
高校教龄 |
15 |
专业技术职称 |
副研究员 |
现任党政职务 |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教育管理 |
电子信箱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2023年 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 二等奖 |
||
|
负责协助构建教师培养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引才方向,出台培育举措,优化激励政策,增强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全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本人签名:
2025年9月15日 |
||
第(14)完成人姓名 |
于群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86年02月 |
最后学历 |
硕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12年06月 |
高校教龄 |
13 |
专业技术职称 |
讲师 |
现任党政职务 |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思想政治教育 |
电子信箱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无 |
||
|
深入实施北京科技大学新时代“钢筋铁骨”育人行动和学院“鼎新德育”思政工程,持续打造学院特色思政工作品牌——“理”响化生,荣获学校钢筋铁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一等奖,始终以党的先进理论为武装,立足学科专业特色开展各项学生工作,着力培养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构建思政工作新格局。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深入挖掘和宣传学生典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广大学生见贤思齐、奋发向上,培养1人获得校十佳学术之星,2人获得校长奖章。策划组织首届学院“金花生”年度人物评选,及时宣传各类教书育人楷模的获奖成果,形成示范效应。全面提升学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持续推进科创竞赛与思政教育、专业学习、社会实践互融互促,带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恒耀尚材团队获得国赛金奖。组织各类学生党建活动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思政教育,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强化教学成果成效。
本人签名:
2025年9月15日 |
||
第(15)完成人姓名 |
孙浩哲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2000年05月 |
最后学历 |
硕士研究生 |
参加工作时间 |
2023年07月 |
高校教龄 |
2 |
专业技术职称 |
研究实习员 |
现任党政职务 |
无 |
工作单位 |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
联系电话 |
|
现从事工作及专长 |
研究生教务 |
电子信箱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
邮政编码 |
100083 |
何时何地受何种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
无 |
||
|
1.参与化学学科“钢筋铁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包括研究生学科课程管理,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等国际化培养申请管理,研究生培养成果的认定等。 本人签名: 2025年9月15日 |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