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1)凝练“钢筋铁骨”精神内核为人才培养铸魂。“钢筋铁骨”高素质人才,意味着政治坚定、理想高远,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献身国家和人民的崇高意愿。完善学校特色育人理念,将“钢铁精神”“钢铁信念”和“钢铁本领”根植于基础理科育人体系,将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信念深度契合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重点发展以服务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导师承担或参与的国家级项目攻关成果孵化/转化工作为任务牵引,培养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2)锻造“化学+”交叉多元课程“钢铁矩阵”。遵循“理工结合、多元交叉”理念,以多学科专业知识整合应用为培养目标,创新性构筑化学与冶金、材料等多学科理论技术的多元融合课程体系和“理工交叉-靶向适配”课程群。在立足学科核心课基础上,横向搭建“基础-专业-实践”递进式立体化贯通网络和“化学+工程实践”AI云智慧辅助平台,提高研究生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此外,纵向建立“中外院士讲座-双语实践课程-海内外研修”的培养闭环,培养拥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宽知识、宽能力、宽视野、宽胸襟的高素质“四宽”人才矩阵。
(3)创建多维耦合“百炼成才”育人模式。利用本校优势工科“反哺赋能”,搭建多学科交叉导师团队和跨学科交流平台,以基础研讨会、前沿科技讲座、研究生创新论坛等促进冶金、材料、能源等学科与化学学科的交叉融合,从基本理论获得、交叉学科培养、科研素养塑造、国际视野拓展四个方面凝练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推动实施“项目牵引-竞赛赋能-国际拓展”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特别是,学校注重将国家和行业“卡脖子”攻关课题转化为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任务,实现了科研项目带动学习和科研实践深化学习的良性循环,形成了系统理论学习-重大科研项目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