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培养理工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学科交叉成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八年实践,化学学科培养出23位国家级青年人才,8人获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4篇博士论文分别获评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化学化工与材料京博优秀博士奖银奖、中国化学会菁青化学奖。近年来,研究生在化学类顶级期刊J. Am. Chem. Soc.和Angew. Chemie.上年均发表科研论文近40篇。化学及相关交叉学科毕业生在服务首都、服务西部和服务行业中实现高质量就业,每年留京近400人,服务西部近100人,一批毕业生进入北方华创、中芯国际、中航科工和宝钢等大型企业,为推动我国半导体芯片、航空航天和钢铁冶金等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国内钢铁行业权威检测机构——中国钢研纳克股份公司先后有50余位校友入职并担任重要职务,被誉为“钢研纳克的北科大化学现象”。

(2)项目成果在多所兄弟高校推广应用。八年来,化学学科出版教材5本,已被多所高校使用;发表教改论文12篇,相关培养模式在东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行业特色高校得到推广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特色课程体系得到钢研总院等行业权威机构认可并应用于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助力学科导师多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资助。项目成果为全国行业特色高校培养理科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创新范式。

(3)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交叉师资队伍。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多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科研方向,如负热膨胀、铁电、磁性与催化等新固体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构效关系研究、基于共价有机框架的功能分子材料合成与能源存储/转化性能研究等。师生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性成果,如邢献然团队发现铁电体负热膨胀材料,将原有铁电剩余极化值世界纪录提高了80%,相关成果于2018年发表在Science;姜建壮团队构建的大尺寸共价有机框架单晶材料首次实现了原子级分辨率观测单晶到单晶化学转化,相关成果于2023年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等等。

(4)推动化学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学科交叉融合有力推动化学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ESI排名中,学校化学学科2017年1月排名世界前4‰,2023年1月进入世界前1‰,2025年9月位列0.6‰,发展势头良好。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化学第三轮并列全国高校39名(48%),第四轮B(20%-30%),第五轮B+(15%-25%),实现学科发展的“三级跳”,同时助力冶金、材料、科技史等优势学科继续保持或进入A+行列,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了化学贡献。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