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成果推广与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了可复制、有实效的育人范式:
(1)构建了新工科背景下能源与环境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打破原有学科壁垒,实现了能源、环境、化工、材料等多领域知识的结构化整合,并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导师指导等环节全面体现交叉特色,为同类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相关成果已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河北科技大学、西藏大学、伊犁师范大学、新疆工程学院等五所高校推广应用,实施效果良好。
(2)建立了基于本硕贯通培养理念、以课程体系为纽带的模块化建设与动态重构机制。依托能源与环境学科前沿发展和行业需求变化,持续优化课程模块,及时将“碳中和”“储能”“污染物协同控制”等新技术、新理念纳入教学内容,确保课程体系兼具稳定性与前瞻性,有效支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阶梯式培养。
(3)依托“能源+环境”双学科导师制度,有效推动学科深度交叉与产学研协同。通过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交叉背景的课题研究,实现从学术创新到产业应用的无缝对接。多项科研项目直接面向工业实际需求,推动研究生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中成长,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4)以横向课题为纽带深化校企合作,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取得显著育人成效。例如,2020届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齐致雍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表现突出,保送本校攻读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王嘉庆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荣获2020年度中冶集团科学技术奖,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这些案例体现了交叉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国际视野和发展潜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5)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基地,包括“国家能源多模式工业储能技术研发中心(储热技术)”“绿色低碳钢铁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这些基地不仅成为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工程实战、参与前沿技术研发的实践机会,极大促进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综上,本项目通过系统化的模式构建、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实现了能源-环境交叉人才培养从理念到实践的有效落地,形成了一批可推广、有实效的成果,相关模式已在多所高校成功应用并取得良好反响,为培养面向绿色低碳转型需求的高层次工程人才提供了重要支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