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构建学科交叉课程体系的措施如下:

(1)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将生态文明、能源革命及法律法规融入专业课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行业规范教育;增设“CO捕集与利用”“储能技术”“碳中和原理与工艺”等前沿课程,升级“环境健康暴露风险评价”等原有课程;推进校企联合授课,开放研究生课程予本科生,加强全英文和海外专家课程建设;课堂覆盖能源高效利用、热质传递等、绿色低碳多方向。

(2)推进模块化课程建设。明确能源与环境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分类并明确各类培养目标。在总体目标指引下,开展需求分析,将不同类别学生对知识点的需求转化为课程需求,据此构建模块化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实际效果对课程和模块持续优化,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动态平衡。

(3)实施课程体系动态重构。依据课程效果与专业需求变化,及时对课程模块进行科学调整。动态重构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更新授课内容,增补新知识、淘汰旧知识;二是优化模块组织结构,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推行双学科导师的措施如下:

(1)加强融合型师资建设,建立双导师聘任与管理制度。分析新工科背景下人才需求现状,把握国家产业布局与政策导向,梳理能源环境学科发展方向,借鉴其他领域“双学科导师”模式的实践经验,为制定制度提供依据。推动能源与环境教师共同开展科研与教学合作,联合指导研究生、合作论文写作,促进学科深度交叉。

(2)共建实习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厂中校”“顶岗实习基地”等实训平台,使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学习先进技术,预测行业动向,积累教学资源。同时发挥高校专业优势,支持企业项目开发、技术研究和人才引进,增强企业参与合作的内在动力,推动其深入参与“双学科导师”培养工作。


产教融合的方案和措施主要如下:

(1)引入产教融合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优化。设置案例模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模块化教学为主,改变传统的教授模式为参与模式;结合AI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提升模块学习的针对性和效率。

(2)安排自主性选题与项目案例。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搭台子让学生课下充分预习自主开展相应的思考,课上教师进行相关的引导、辅导与讨论(翻转课堂);借助AI助学工具和智能答疑系统,支持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

(3)建立典型工艺、典型场景环境工程应用案例库。模拟环境工程的真实场景,回归工程实践本质;引入虚拟仿真和AI建模,构建高真实感的实训环境,增强工程决策能力。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