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主要内容
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变革人类社会,成为大国竞争核心领域,党的二十大明确“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面对国际竞争与产业变革,本学科立足信息学科特色,构建并实践“服务信息强国战略的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果针对“服务信息强国战略的复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聚焦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
(1)人才培养体系滞后,难以应对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挑战。信息技术迭代速度远超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节奏,传统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滞后,缺乏跨界融合与前沿引领,难以形成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有效支撑。迫切需要重塑教育体系,以实现对快速演进的信息技术和未来产业的战略适配。
(2)实践环节滞于常规,难以聚焦国家战略性工程突破的关键任务。实践教学偏向通用技术训练,缺乏对国家战略性工程和“卡脖子”技术难题的聚焦,难以锻炼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迫切需要重构实践体系,以实现将实践任务与战略性工程问题紧密结合,培养能够推动国家重大工程突破的卓越工程师。
(3)学科知识体系单一,难以满足信息强国建设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信息学科课程体系以感知、传输与处理等有限知识链条为核心,缺乏跨学科融合与综合能力培养,难以形成复合型、多面手人才对信息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亟需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课程体系与项目化实践深度融合。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思教、科教、产教、赛教“四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贯通前沿科技实践、产业变革锻炼的高效育人体系;重塑了以发现真问题、钻研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三真”导向的教学实践环节,为研究生工程实践培养破壁赋能;打造了“双重构”学科知识体系,贯通理论、实验与创新环节,实现知识体系动态优化和跨学科能力培养。
(1)“四教”协同培养模式:推动思教、科教、产教、赛教四维协同育人
一是思政教育,价值引领。以党建为引领,构建“三高三促”信息类人才价值体系,以高质量党组织、高标准导师队伍、高凝聚力研究生集体,促进价值塑造、综合素质与国家使命感的融合。
二是科研教育,前沿驱动。坚持“三早三进”,引导本科低年级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团队、实验室和课题组,构建纵向链式科研训练体系,深入前沿科技实践。坚持“学研共进”,推动企业深度参与科研项目式工程设计,直面产业变革锻炼。
三是产教结合,协同育人。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研院和产业化平台,贯通本硕博全链条培养,推行“双导师”制度,联合校内教师与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共育人才,促进教育与产业深度互动。
四是赛教驱动,全面发展。构建本硕博竞赛体系,实现“基础—进阶—精研”全学段覆盖,以竞赛和科研双驱动,组建跨学科团队,拓展第一课堂育人效能。
(2)“三真”教学实践环节:坚持发现真问题、钻研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一是引进来,建设工程师技术中心。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国家战略性领域,提出百余项校企协同项目,组建“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工程师”复合型导师团队,共同打造高水平科研与实践平台。
二是走出去,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建立“四共四通”机制,以项目为牵引实现校企共同招生、培养、选题和成果共享,并打通师资、课程、平台和政策壁垒,推动学生深入产业一线,锻造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是干实事,构建实践教育生态。依托学校教学机构和国家级科研平台,联合行业组织、产业联盟、国内外高校及头部企业,形成开放共享的实践教育网络,培养兼具学术高度与产业深度的复合创新人才。
(3)“双重构”学科知识体系:打造复合型课程体系和双循环评价体系
一是构建“工”字型交叉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知识构筑纵向支撑,以学科交叉与新兴技术拓展横向延展,并以实践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夯实底层基础,贯通理论、实验与创新环节,形成完整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二是设计双循环教学评价机制。 以学生、高校和企业三大主体为中心,建立“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课程评价—效果反馈”的双循环机制,确保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实现知识体系动态优化。
三是塑造国际化人才培养格局。建设师生双主体、虚实融合的国际交流平台,使知识体系既满足国内信息强国建设需求,也面向全球技术发展趋势,同时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