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本学科在培养爱国敬业、钢筋铁骨、具有高水平复合型专业素质和国际视野的信息类人才过程中,主要创新点为:
创新点1:“四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思教、产教、科教、赛教四维协同为核心,形成贯通本硕博全链条的高效育人体系。思政教育以党建引领,塑造胸怀家国、勇于担当、务实进取、锐意创新的挺膺奋斗者;科研教育以“三早三进”和学研共进推动科研驱动培养,接触前沿技术和产业变革;产教结合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研院和产业化平台建设,强化校企协同创新与区域产业联动;赛教驱动通过贯通本硕博竞赛体系及科研任务驱动,提升实践能力、协作力与创新引领力,实现全面育人。
创新点2:“三真”导向的教学实践环节
以发现真问题、钻研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为核心,构建以校企深度合作为支撑的实践教育体系。通过“引进来”,建立联合科研平台,整合企业专家、校内教师与工程师导师资源,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国家急需领域;“走出去”,推进校企共同招生、培养、选题与成果共享,使学生深入企业一线直面真实工程场景,锻炼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能力;“干实事”,构建学校、企业、科研平台及国内外高校和顶尖机构协同的实践教育生态,涵盖创新项目、关键技术攻关和国际联合研究。该模式通过“三真”导向实现理论与实践、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系统提升研究生工程实践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国家战略性工程突破提供人才保障。
创新点3:“双重构”复合型学科知识体系
以“工”字型交叉课程为骨架,贯通理论、实验与创新环节,形成完整复合型知识结构。通过双循环教育评价机制,将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考核与社会评价紧密结合,实现知识体系动态优化。课程设计兼顾学科交叉、实践创新与国际视野,强化学生系统思维与跨学科能力;通过国际交流平台,拓展全球视野,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竞争力。此外,课程体系充分融入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和产业需求变化,引入项目式、案例式、实验式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复合创新人才,服务信息强国建设及大国钢铁战略,实现教育内容、方法与社会需求的高效衔接。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