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构建信息赋能型可推广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校率先在新工科研究生培养领域开展系统探索,提出“复合型信息人才”培养理念,形成信息赋能行业发展的可推广可复制培养体系。自2022年起,该体系已在全国22所高校(含15所“985”)推行,服务“首都数字经济”“粤港澳大湾区”“西部创新”“中部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打造院士领衔的“大国钢铁”公开课,2018年学校作为唯一211高校入选首批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精神。深入挖掘钢铁行业精神内涵,2024年牵头成立新时代高校“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打造“钢铁脊梁”卓越创新班,2023年毛新平院士领衔建设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低碳智慧冶金”核心课程体系。
(2)推动信息学科研创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获批信息领域北京市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点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形成学科领军人才梯队,包括全国政协委员1人,教育部电子信息教指委副主任1人,教育部人才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青3人,IEEE Fellow 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等;荣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强国青年科学家、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取得丰硕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7项,北京高校青年教师社会调研优秀项目一等奖。
(3)培养服务行业的高素质信息类人才
信息学科研究生毕业就业率100%,约63%进入钢铁冶金、高等教育和电子设备等国有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核心岗位,17%-19%扎根中西部。约95%的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综合素质对比同类员工属于较高水平。2022年获评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研究生实践成果显著:研发“视脊”软件被5000余名医生临床应用;“AR远程指导系统”覆盖近20家抗疫医院;获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大赛金奖、“互联网+”银奖等20余项荣誉,并获央视报道;获iCAN一等奖及多项赛事荣誉。研究生个人荣誉丰富,累计获北京市优秀博士7人、校长奖章2人、十佳学术/科技之星2人。
(4)促进学科专业国际化取得显著影响
举办第28届无线与光通信国际会议,吸引约20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陆建华等顶尖专家。学科教师成功申报国家级外专项目4项,邀请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H. Vincent Poor等国际知名科学家开展讲座,累计参与人数超2.5万人,单场最高1200人次,吸引北航、北理等兄弟院校及科研院所师生参与。疫情期间,信息学科研究生阿里作为巴基斯坦留学生代表给习近平主席写信并获回信,多次登上CCTV-1新闻联播。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