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主要内容

钢筋铁骨 材料报国——打造多主体浸润式的融合育人生态圈。多主体联动,通过差异化角色分工与浸润式教育路径协同发力,共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深度融合。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升级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发展,学院不断扩大学生思政教育覆盖面、社会实践参与面、职业发展适应面,通过学科竞赛、品牌活动、实践平台等多场景融合,实现了多元主体育人效能的乘积效应,有效激发研究生作为材料领域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和专业信心。

精神引领与价值导向。以 “学术文化主题月”、“国际文化交流月”两个主题月覆盖全年,通过开办“中国材料名师讲坛”、“材料杰出学者论坛”、“材料师生学术沙龙”、“材料研究生圆桌荟”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资源,邀请学术大师讲述学科发展史、科学家精神等,将学科精神与家国情怀融入专业认知,实现思政元素对学科知识的深层渗透,引领学生树立“材料报国、科技强国”的理想信念,以思想高度实现价值引领的“高位浸润”。学术育人与过程浸润。通过联合材料学部优势力量,打造“材料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计融入学科史的内容,引领学生筑牢专业信仰、强化实践导向、提升战略思维。同时,课程体系还十分注重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学校导师、企业导师依托专业课程教授、科研项目指导、实验室日常互动,带领学生筑牢专业基础,将学术伦理、创新精神等融入科研日常,通过“导学思政”实现学科思政的持续性渗透,在解决具体专业问题时润物无声地传递学科精神。实践链接与前沿引领。建立企业导师为纽带、校企联合培养的产教-思政融合育人模式。由校内导师带领研究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实地调研、跟岗实践与联合科研攻关,结合高校的理论研究成果共同探讨技术方案的落地方法。企业导师则以车间为课堂、以产品为教案,使学生在解决真实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技能提升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邀请校友开展职业发展案例分享,将其职业发展轨迹成为“浸润式”思政的鲜活教材,传递行业前沿,架设专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的浸润通道。通过举办“研究生金相实验技能大赛”、“‘材高博学’研究生学术海报大赛”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表达能力。举办“北京科技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双边学术交流会议”、“一带一路材料论坛”等,邀请国内外专家分享领域内前沿知识。

严谨治学 甘为人梯——构建“三输入四输出”的导师赋能体系。面对新时代的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挑战,导师的角色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导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术研究的领路人,更要成为学生思想成长的引导者。学院逐步构建以“严谨治学,甘为人梯”为核心理念的“三输入四输出”导师赋能体系,旨在通过精准、持续的资源供给,解决导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能力不足”、“动力不够”的痛点,变“要求做”为“善于做”、“乐于做”,系统提升导师开展思政教育的综合能力。

强化“三输入”,为导师队伍精准赋能。输入思政理论,筑牢思想根基。组织专题研修、理论讲座等,向导师输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教育方针政策,帮助导师深刻理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确保育人方向的正确性。输入经验做法,借鉴有效路径。定期遴选、分享校内外优秀研究生导师的先进事迹与成功经验,通过工作坊、沙龙交流等形式,将抽象的育人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模仿、可操作的具体做法,激发导师“见贤思齐”内生动力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方法论”和“工具箱”。输入优秀案例,丰富育人素材。建立并动态更新“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库,邀请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专业队伍面向全体导师开展心理问题识别与干预、研究生思想热点关注趋势等专题培训。导师通过学习这些鲜活素材,能够拓宽思路,汲取灵感,使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引导“四输出”,实现育人全过程覆盖。引导导师将赋能所学,灵活运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实现思政教育从课堂到科研、从集体到个体的全景渗透。输出家国情怀,实现高位浸润。导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有技巧地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融入专业知识讲解,使学生在获取真知的同时,感悟真理的力量,实现智育与德育的深度融合。输出科研品质,激发创新动能。在日常的科研指导中,培养学生不畏艰难、求真务实、创新诚信的科研品质。通过讲述国家战略需求与“卡脖子”技术难题,激发学生的报国志向与担当精神,培养勇攀高峰的科学探索精神。输出价值观念,引领正向成长。利用课题组组会、师生座谈等契机组织时事讨论、进行成长规划等,在平等、开放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团队氛围。输出关心关爱,形成良性互动。要求导师加强对学生日常生活的指导关怀,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与生活困难,及时给予疏导和帮助,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育人工作更具温度。“三输入四输出”是一个动态循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在持续的“输入-输出-反馈-再输入”的闭环中,导师的育人能力得以精进,赋能体系也实现了螺旋式上升。

机制创新 以评促改——形成教学相长、监督互助的综合评价方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驱动学生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探索构建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发布《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行为规范、学业成绩、学术科研和实践能力四个模块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量化评价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以及科研成果的获取情况,同时对学生在校规校纪、参加学术活动、学生党员考核等方面进行引导。发挥学生组织自主管理作用,指导研究生会、实验室安全管理协会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和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自主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和管理活动,重点加强实验室安全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国高校率先提出“将研究生党支部建在学术团队上”。发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员教育管理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建有全国党建标杆院系与教师、学生样板党支部。通过举办新生安全教育讲座、定期进行专项培训、知识竞赛等全方位宣传实验室安全知识。激发广大教师育人潜能。实施科教协同、管服结合、以文化人、实践立行、关爱学子的“星火北科、材苑先锋”育人计划,深入推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深入实施课程思政与全程导师制育人模式,将学科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思政教育全过程。创新建立教师综合考核方案,把“思政育人”相关成果纳入到教师业绩核算中。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