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党的二十大的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以研究生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是提供战略性支撑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研究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更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中国制造2025》中强调,发展新材料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摆脱关键领域“卡脖子”困境的必然要求。立足学科优势,构建面向研究生的学科思政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在材料学科人才培养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学院对“教育强国,材料何为”时代课题的深度探索和创新实践。

     提升育人实效需要育人主体在研究生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不同场域进行有效实践。然而,当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研究生社会经验不足、思想认识不到位,但自我意识强烈,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研究生处于成年早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缺乏社会经验的历练,常常固守自我认知,这给思政育人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挑战。二是研究生群体存在奋斗意识不足、享乐主义倾向明显等现实问题。以00后为主体的研究生更加注重个人兴趣、职业规划与生活质量的统一,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奋斗目标模糊、动力不足。三是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思政育人作用发挥不到位。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最为密切,但部分导师只关注学术科研,在思想引导、职业生涯指导等方面存在站位不高、意识不强、投入不足、方法不当等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积累,在借鉴“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学院逐步构建形成了“多主体、浸润式的学科思政体系”, 依托“双一流”学科的重要优势,使得学术大师、导师、校友、辅导员、朋辈等主体在具体的“浸润式”教育场景中承担不同的任务和分工并形成有机协同的关系。“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学习者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在多主体、浸润式的学科思政体系下,多主体围绕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实践创新、生活场域等育人环节,形成“高位引领—过程渗透—实践强化—管理协同—朋辈共生”的立体浸润生态,通过知识传递、情感共鸣、行为示范的多维联动,推动学科思政教育从“表层覆盖”向“深层内化”跃升。而“浸润式”的学科思政场景成为多主体作用发挥的助推器。学术论坛、专业竞赛等覆盖课堂内外、贯通学业全程的学科思政活动,通过课程、科研、实践等多维路径,形成“显隐结合、内外联动”的育人场域,使思政教育融入学科建设,推动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提升面向研究生群体的思政育人效果。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