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1)创新“多主体浸润式”教育教学理念
针对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与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立足当前思政工作存在的育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平衡、育人“空间”有限、育人协同困难等困境,创新提出“多主体浸润式”的育人理念,聚合学术大师、专业导师、科研团队、企业导师、辅导员、校友榜样等主体,创建协同育人机制,依托课堂、实验室、学术讲座、科研竞赛等丰富场域,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核心价值观塑造的深度交融,为工科专业立德树人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创新。
(2)打造“1+N多载体协同”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构建“1+N多载体协同”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1个内核牵引”、专业学习、科研训练、实习实践、学科竞赛等“N维载体协同”的创新设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育人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融合。以思政教育为内核,搭建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实习实践、学科竞赛、文化浸润等多个平台,形成“多维联动-分工协同”的思政育人格局,将“思政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链条,并建立相应的保障反馈机制,形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生态。
(3)构建“多主体浸润式”全链条学科思政育人体系
锚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要求和目标,构建“多主体浸润式”全链条学科思政育人体系,突破传统人才培养中思政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机械叠加”的困境。在培养主体上,形成“学术大师引领+专业教师导学+校企导师拓维+行业校友赋能+思政教师铸魂+朋辈榜样驱动”的多元协同体系;在培养路径上,创建“课程浸润-科研淬炼-实战升华”的进阶链条;在评价体系上,首创面向“教师+学生”两个群体的“硬指标+软价值”多维保障体系,有效促进研究生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的协同发展。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