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主要内容
1.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及取得成果
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不能满足重大工程设施装备服役安全评价领域对多学科交叉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回溯研究生培养流程,凝练了以下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刚柔难相济”,知识面宽度与深度的矛盾问题,交叉有限:多学科交叉下有限学时内研究生面临知识面宽度和深度之间的矛盾,如何重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基础(刚)与深度拓展(柔)的融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础保障;
(2)“炼铁不成钢”,多元化培养与投入的不足问题,引领局限:研究生在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下无法解决重大复杂的工程问题,如何通过国家重大需求牵引设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最优路径;
(3)“熔旧未铸新”,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管理难题,管理受限:学科交叉中学科特征差异引发管理新问题,如何协同多学科高效深度融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服务支撑。

中心从200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逐步形成了“知识重构—领域驱动—协同管理”闭环上升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主要成果如下:
(1)全知识体系,推动并重构了思政引领兼具宽度与深度的交叉知识体系
面向重大复杂工程问题的实际需求,剖析对基础能力、学科体系、前沿深度的需求内涵,形成“基础增强-学科拓展-思政引领”的三融合课程知识体系。材料服役安全知识体系,已经被哈工大、北工大等68所高校参考借鉴。
(2)高人才站位,提出并实践了面向重大任务与外专赋能的人才培养路径
深度挖掘重大任务需求,依托国家大科学设施试验能力,搭建“专精培养团队-领域需求牵引-国际资源赋能”的业务精、素质高、视野宽的三维度培养全新路径。中心研究生连续十年实现100%的优质就业。
(3)新管理模式,打造并实施了面向多学科并存的协同研究生管理模式
适应多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协同管理理念,建立了“多学科集中管理-公平化评价体系-强引领奖励机制”的高效、公平、持续的三层次研究生协同管理模式。蔡奇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一协同管理模式给予高度认可。
2.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以“团结务实、科学管理、专家决策、集智创新”为指导思想,推动“三融合课程知识体系—三维度人才培养路径—三层次协同管理模式”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强基拓维,交叉引领”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新范式,具体如下:
(1)丰富原料配方,重构“厚基础-强交叉-重思政”的三融合课程知识体系
以基础学科为原料、交叉学科为配方,提升“服役安全评价”学科人才培养水平。从基础知识、专门技术、综合前沿等内容逐步形成包含“基础增强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国际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形成解决重大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知识体系;以课程为核心、师资力量为根本,结合数智赋能,打造“课程思政-科研思政-实践思政”融合的育人矩阵;构建“讲义研发-课程实施-能力建构”的良性循环机制,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多模块、分层次的课程设置、自主选课、小班教学等授课模式,促进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循序渐进、深度理解和学以致用,全方位建立“厚基础-强交叉-重思政”的三融合课程知识体系。

(2)经历千锤百炼,形成“业务精-素质高-视野宽”的三维度人才培养路径
剖析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的学科要求,建立面向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涵盖多学科、校企兼顾、内外兼容的研究生培养专精指导团队;通过领域用户委员会,引导学生直接参加国家大科学设施建设并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开展科学研究,践行行业育人理念,形成面向领域的专门问题解决能力,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支撑首都科技发展与保障,全面提升工程思维与科研素质;中心秉承国际化发展理念,以研究方向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一对一组建多学科国际化导师团队进行全要素课题指导,接触国际研究前沿领域,开展科研项目多学科联合攻关,提升研究生科研前瞻性。

(3)完善质控体系,建立“高效率-公平化-可持续”的三层次协同管理模式
建立高效率管理体系,突破师生空间壁垒,建成开放式、跨学科、一体化的师生科研工作室,形成师生间、学科间的天然交叉条件;组建跨学科学术委员会,形成基于学生专业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跨学科开题、中期、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集中执行等制度。打造公平化管理模式,设计赋分方法,优化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学生成绩评价差异;实施评优集中答辩交流制度,持续深化学生跨学科交流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制订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激励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科学和工程问题;开展基于求职技能和行业需求的就业指导体系,开展跨学科、全方位就业指导活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