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1)刚柔并济,体系创新夯实知识基础
本成果实现了“基础教学-交叉拓展-钢铁思政”的动态互馈,通过三融合课程知识体系的实施,既强化了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又提升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形成了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科研思政特色,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生的科研视野,有效解决了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和科技发展脱节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材料、安全、机械、控制、计算机、冶金、土木、力学、物理9个一级学科的跨学科培养体系,已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闪闪发光,服务国家战略与重点行业一线。
(2)百炼成钢,路径创新释放培养动能
突破高校以教学、实验室研究为核心的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将研究生培养置于系统工程环境与行业发展前沿,切实锻炼研究生工程实践与系统思维能力的同时反向推动研究生加强基本理论与交叉学科学习,提高学生对科研前瞻性与工程应用创新的认知水平,显著提升研究生综合业务能力;中心将国际化理念融入研究生日常培养,鼓励外专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通过一对一多学科国际化导师团队进行常规化学术指导,提升研究生对外交流素质,拓展研究生国际视野与科研纵深。
(3)熔旧铸新,模式创新激发管理潜力
创新建设“大科学装置群运行+研究生学科群培养”管理机制,突破材料、机械、控制等9个学科壁垒,形成空间融合、导师协同、培养一体的高效率研究生招生、培养体系;创新针对多学科学生的管理方法,依托跨学科学术委员会,平衡学科层次与学科特点,形成跨学科研究生综合评价体系,解决单一学院多学科研究生管理困境;提升研究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以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问题为导向的奖励激励体系,促进研究生提升持续支撑行业发展的能力,畅通与行业领域领军企业、科研机构的交流渠道,实现研究生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动态适配。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