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以“团结务实、科学管理、专家决策、集智创新”为指导思想,推动“三融合课程知识体系—三维度人才培养路径—三层次协同管理模式”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强基拓维,交叉引领”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新范式,具体如下:

(1)丰富原料配方,重构“厚基础-强交叉-重思政”的三融合课程知识体系

以基础学科为原料、交叉学科为配方,提升“服役安全评价”学科人才培养水平。从基础知识、专门技术、综合前沿等内容逐步形成包含“基础增强课程-学科交叉课程-国际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形成解决重大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知识体系;以课程为核心、师资力量为根本,结合数智赋能,打造“课程思政-科研思政-实践思政”融合的育人矩阵;构建“讲义研发-课程实施-能力建构”的良性循环机制,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多模块、分层次的课程设置、自主选课、小班教学等授课模式,促进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循序渐进、深度理解和学以致用,全方位建立“厚基础-强交叉-重思政”的三融合课程知识体系。

图片3.png


(2)经历千锤百炼,形成“业务精-素质高-视野宽”的三维度人才培养路径

剖析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的学科要求,建立面向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涵盖多学科、校企兼顾、内外兼容的研究生培养专精指导团队;通过领域用户委员会,引导学生直接参加国家大科学设施建设并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开展科学研究,践行行业育人理念,形成面向领域的专门问题解决能力,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支撑首都科技发展与保障,全面提升工程思维与科研素质;中心秉承国际化发展理念,以研究方向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一对一组建多学科国际化导师团队进行全要素课题指导,接触国际研究前沿领域,开展科研项目多学科联合攻关,提升研究生科研前瞻性。

图片4.png


(3)完善质控体系,建立“高效率-公平化-可持续”的三层次协同管理模式

建立高效率管理体系,突破师生空间壁垒,建成开放式、跨学科、一体化的师生科研工作室,形成师生间、学科间的天然交叉条件;组建跨学科学术委员会,形成基于学生专业能力和发展潜力的跨学科开题、中期、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集中执行等制度。打造公平化管理模式,设计赋分方法,优化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学生成绩评价差异;实施评优集中答辩交流制度,持续深化学生跨学科交流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路径,制订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激励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科学和工程问题;开展基于求职技能和行业需求的就业指导体系,开展跨学科、全方位就业指导活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图片5.png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