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本成果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老教授的回信精神,面向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信息+”复合型工程人才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培养范式,成果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聚合形成“三链三层”网格化育人架构,破解了传统信息学科工程教育中“虚与实”“软与硬”“学与用”的深层矛盾,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新工科建设提供了框架与实践路径。
突破传统思政教育悬浮于专业教学的困局,将钢铁、材料、汽车等行业的自主发展尤其是其数字化转型中蕴含的精神谱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育资源,实现行业使命与信息技术的价值耦合。提出“四维导引”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小班主任的差异化角色分工,形成技术伦理、产业责任、家国情怀、朋辈示范的立体浸润网络。将钢铁脊梁家国情怀的价值塑造与复合型人才的进阶式实践深度绑定,使价值塑造从课堂认知延伸至产业报国实践。
针对逻辑世界与物理世界割裂的“信息+”复合人才普遍难题,提出“硬核筑基—虚实桥接—交叉跃迁”的能力培养途径。在硬件能力培养层面,建设硬核课程群。在虚实融合层面,开发“流水线CPU冲突解决方法虚拟仿真实验”“锟森光学仿真软件”等教学模块,将钢铁冶金大数据分析、材料计算等跨学科项目转化为虚实互嵌的教学载体,始终锚定实体产业改造需求,为数字时代工程教育提供了能力培养的新范式。
突破校企合作“点状对接”的传统模式,依托产业胜任力模型,从培养目标、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方面深度推动校企双主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将产业真实工程问题拆解为可教学模块,使产业需求直接驱动课程重构;构建“认知—实践—创新”三级浸润体系,通过阶梯式项目,形成从技术认识到系统创新的能力跃升通道。这种以产业链倒推教育链、以创新链激活人才链、以人才链服务产业链的生态构建模式,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