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应用情况及辐射效应
(1)形成“钢魂精神”引领思政育人体系,三全育人成果丰硕。
连续举办七届“魏寿昆科技教育奖”评选活动,覆盖全国近百家冶金高校及知名企业。牵头举办首届全国冶金学院党委书记联席会,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人才培养。荣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百个研究生党建样板党支部、北京市红色“1+1”一等奖、全国钢铁行业五四红旗团委、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等多项荣誉。毛新平院士主讲的“大国钢铁”公开课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被人民网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收录,累计授课两千余人。

魏寿昆科技教育奖盛况
主办“冶金大讲堂”64讲,邀请干勇、Craig Benson等院士讲学,吸引清华等高校万余名学生参加。举办冶金课程思政案例大赛,推出了《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已由学习强国等平台收录播出,累计播放230余万次;主持出版了《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参与出版《北京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选编》思政教材。

兼具思政和专业的育人资源
(2)建设冶金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成果显著
坚持冶金工程专业特色,构筑“冶金+”人才培养高地,新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立低碳智慧冶金与碳中和工科试验班,探索冶金大数据和钢铁制造数字孪生微专业。冶金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64.3%到冶金重点行业一线岗位就业。开展本硕贯通培养模式,推行中组部计划、钢铁脊梁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全面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冶金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深造率从48%提高到61%,学生转专业率从转出25%降低到2024年首次转入9人。

冶金+专业方向建设
形成北京市教学名师、师德先锋等组成的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钢铁冶金学(炼铁部分)》累计印数近6万册,获评全国冶金类优秀教材一等奖;《钢铁冶金学》和《冶金物理化学》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多门课程入选北京市优质课程,获评多本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3)构建冶金复合人才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多维协同成效突出
建设冶金未来学习中心,实现冶金智慧教室的全面升级,构建冶金工程专业图谱,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全面创新。建设冶金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钢铁生产全流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与河钢、首钢等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基地20个,邀请企业专家授课,打造多门产教融合课程。通过主办“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和“全国模拟炼钢-轧钢大赛”等国家级重要赛事,获国家级竞赛奖的学生比例由1%提升至20%以上。

冶金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效果
设立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和东钢集团合作建设冶金工程专业国际班,实现两届马来西亚籍学生招生。连续23届开展冶金工程专业本科生暑期本整建制短期出国交流,打造北科大-日本东北大学、北科大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学生国际交流品牌项目,本科生出国交流比例提升至20%。开展以引智计划之“国际学术大师校园行”、“海外名师”等国际交流项目,近5年组织了18门次国外专家课程(累计432学时),选课人数达1200人次;我院全职外籍教授A. Conejo获2021年中国政府友谊奖,受李克强总理接见。


Conejo教授受李克强总理接见及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4)形成冶金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助力钢铁强国建设
毕业生64.3%到冶金重点企业一线岗位就业,培养宝武、首钢、鞍钢等冶金企业中高层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数百人,多位领军人才,其中青格勒、唐笑宇等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近十年培养数十位冶金高校教师,毕业生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20余人,张林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2篇Science。培养多位毕业生前往卡内基梅隆大学和剑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冶金材料院校深造,石昌民等多位优秀毕业生国外著名大学任教。本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中南大学和东北大学等全国近20所高校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