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1) 以钢铁信念、钢铁意志、钢铁品格、钢铁本领、钢铁情怀全面融入本科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钢魂精神”引领冶金专业思政育人格局,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
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构建大国钢铁公开课-冶金大讲堂-思政课程三层次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坚持冶金特色,争创世界一流,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发展。形成浸润式学生思想教育模式,构建冶金实践育人体系,将学校冶金背景、行业特色和文化传承融会贯通,引导学生钢铁报国和钢铁强国使命担当。

构建“钢魂精神”引领冶金专业思政育人格局
(2) 以前沿冶金专业、精英培养模式、冶金精品课程和一流师资队伍共同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四元共建”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国家冶金行业绿色数字化转型急需的复合精英人才。
聚焦冶金工业绿色数字转型需求,打造“冶金+”交叉专业体系,以冶金工程为根基、建设储能新兴专业,建设低碳智慧冶金、碳中和冶金新方向,推行冶金数字孪生、冶金大数据技术微专业。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和六年本硕贯通培养,设立钢铁脊梁和工程硕博校企联合培养。强化名师和团队领衔的有组织教学,重构本研贯通冶金课程体系,建成一批国家级团队、名师、课程和教材,全面保障培养冶金一流人才。

形成“四元共建”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3) 以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科教融通、国际培养四维协同驱动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多维赋能”冶金工程专业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创新、宽视野复合型人才。
建设“数智平台-智慧教室-专业图谱-虚拟实训”冶金专业全方位智慧教育新生态,创设“导师-教材-课程-平台”冶金业多层次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打造“基础认知-综合实训-以赛促教-技术创新”冶金专业全链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构建“国际课程-短期游学-联合培养”冶金专业进阶式国际化教育新范式,推动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全面创新,多措并举加快了世界冶金教育科研中心建设步伐。

构建“多维赋能”冶金工程专业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