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论文

[1] 艾冬梅, 黄若诚, 梁晓一, 宁晓钧. Poisson回归模型及Lasso变量选择在研究生成绩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 大学数学, 2016, 32(2): 30-34.

[2] 段豪剑, 张立峰, 任英, 杨文, 李亚琼, 姜东滨, 王祎. 钢包吹氩数值模拟在冶金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冶金教育, 2025, (4): 29-32.

[3] 郭德侠, 吴豪伟, 宁晓钧. 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成效、问题及协同创新——对钢铁研究院等42家研究机构问卷调查分析[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0(2): 100-105.

[4] 郭敏, 焦树强, 闫柏军.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冶金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双一流”学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4, 10(22): 40-43.

[5] 韩丽辉, 冯婷, 高原, 刘晓明, 金仁东. 新工科背景下冶金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探索与实践[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 (3): 49-52.

[6] 冀燕丽, 刘征建. VR虚拟现实技术在冶金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信息系统工程, 2024, (12): 107-110.

[7] 姜东滨, 李亚琼, 段豪剑, 任英, 杨文, 张立峰. 连铸漏钢模拟在冶金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冶金教育, 2021, (4): 16-18.

[8] 姜东滨, 任英, 杨文, 李亚琼, 王祎, 段豪剑, 张立峰. 冶金传输原理教学中的数学建模[J]. 中国冶金教育, 2025, (1): 64-65+69.

[9] 焦克新, 张建良, 刘征建, 王广伟, 李克江. 冶金工程专业教学的组织与思考[J]. 中国冶金教育, 2018, (2): 44-46.

[10] 焦克新, 张建良, 刘征建, 王广伟, 李克江, 王振阳. 冶金工程专业科研反哺教学的思考[J]. 中国冶金教育, 2021, (1): 1-3.

[11] 寇明银, 周恒, 冯凯, 吴胜利. 基于信息化技术背景的钢铁冶金学I课程教学改革[J]. 中国冶金教育, 2022, (5): 28-30.

[12] 寇明银, 周恒, 冯凯, 吴胜利, 佘雪峰. 钢铁绿色制造技术课程全英文教学[J]. 中国冶金教育, 2023, (3): 43-45.

[13] 李伟伟, 宗燕兵, 于伟. 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优化设计[J]. 中国冶金教育, 2020, (5): 65-66+69.

[14] 李亚琼, 张立峰, 任英, 姜东滨, 杨文, 段豪剑, 王祎. 太阳能电池全英文课程教学[J]. 中国冶金教育, 2025, (1): 48-49+53.

[15] 刘高阳, 王新东.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科教育多场景应用科教平台[J]. 中国冶金教育, 2021, (6): 44-45+48.

[16] 刘晓明, 王亚光, 苍大强, 李素芹. 绿色冶金背景下冶金工程专业节能环保课程模块建设[J]. 中国冶金教育, 2020, (3): 68-70.

[17] 刘轩, 薛济来, 曹战民, 卢鑫, 葛建邦, 王明涌, 焦树强, 张建良. 有色金属冶金学全英文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 中国冶金教育, 2025, (3): 80-83.

[18] 宁晓钧, 郭德侠, 郭艳庆. 面向卓越计划的工程硕士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制度研究[J]. 中国冶金教育, 2014, (6): 40-44.

[19] 宁晓钧, 王筱静, 洪歌, 秦子.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四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J]. 中国冶金教育, 2016, (1): 1-6+9.

[20] 秦子, 洪歌, 宁晓钧, 班晓娟, 李文, 李京社, 张跃. 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培养工程类博士研究生新模式[J]. 中国冶金教育, 2019, (6): 43-47.

[21] 任英, 杨文. 钢铁企业高级人才定制化教育[J]. 中国冶金教育, 2019, (1): 58-59.

[22] 苏燕羽, 宁晓钧. 新时代下行业特色型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大学, 2020, (26): 100-102.

[23] 王海波, 康泰, 王秉域. 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对策[J]. 中国冶金教育, 2021, (5): 95-97.

[24] 王新东. 工科教育的智慧(AI)模式:深度学习中的评判式教学[J]. 中国冶金教育, 2018, (5): 36-38.

[25] 王祎, 张立峰, 任英, 姜东滨. 铁水预处理课程闭环式教学[J]. 中国冶金教育, 2025, (1): 34-36.

[26] 王祎, 张立峰, 任英, 杨文, 罗艳. 本科炉外精炼双语教学方法探讨[J]. 中国冶金教育, 2019, (6): 17-19.

[27] 王振阳, 张建良, 刘征建, 焦克新, 李克江. 冶金智能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J]. 中国冶金教育, 2023, (2): 37-38.

[28] 王振阳, 张建良, 刘征建, 王广伟, 焦克新, 李克江. “新工科”背景下的冶金工程案例教学[J]. 中国冶金教育, 2019, (6): 48-49+52.

[29] 魏光升, 朱荣, 董凯, 杨树峰. 基于产学研教深度融合的冶金工程专业课教学模式[J]. 中国冶金教育, 2020, (6): 15-17.

[30] 徐润生, 张思奇, 张建良. “双碳”战略背景下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 (5): 165-168.

[31] 杨仁树, 焦树强, 罗熊. “产教融合”构建行业特色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生态[J]. 中国高等教育, 2024, (2): 33-36.

[32] 杨树峰, 魏光升, 朱荣. 基于产教融合的绿色低碳钢铁冶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 中国冶金教育, 2024, (2): 22-25.

[33] 杨文, 任英, 张立峰. 网络与信息化时代冶金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 中国冶金教育, 2019, (3): 28-29.

[34] 于浩, 杨树峰, 苗胜军. “新工科”背景下双创型复合人才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 (7): 328-330.

[35] 于伟, 韩晶晶, 张晓媛, 宗燕兵. 多点办学背景下理工类研究生文化育人实践[J]. 金属世界, 2022, (2): 97-101.

[36] 于伟, 王金龙, 王文刚, 宗燕兵. “一体三分”构筑高校多点办学背景下平安校园建设新格局——以北京科技大学昌平校区为例[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2, (9): 166-168.

[37] 于伟, 宗燕兵. 从“五个维度”开创高校发展新局面[J]. 中国冶金教育, 2020, (6): 30-32.

[38] 于伟, 宗燕兵.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科研育人的路径分析——基于北京科技大学昌平创新园区建设案例[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2, (5): 5-7.

[39] 于伟, 宗燕兵. 高校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点链网面体”5种典型模式分析——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3, (5): 160-162.

[40] 于伟, 宗燕兵, 张晓媛. 常态化疫情防控视野下研究生法治教育[J]. 中国冶金教育, 2021, (5): 101-104.

[41] 张娟, 王明涌, 焦树强. 思政引领创新驱动高质量教育改革研究——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3, (3): 23-25.

[42] 张晓媛, 宗燕兵, 于伟, 樊政廷. 培养文化自信的三重逻辑和三个路径[J]. 中国冶金教育, 2022, (6): 83-85.

[43] 张晓媛, 宗燕兵, 于伟, 樊政廷. 新网络时代背景下多维育人路径探析[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3, (3): 12-15.

[44] 张新房, 刘征建, 张丹丹, 张国柱. 基于冶金工程核心精品课程的全英文教学探索[J]. 大学教育, 2018, (10): 17-19.

[45] 周恒, 寇明银, 刘晓明, 吴胜利. 基于OBE理念的钢铁绿色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 中国冶金教育, 2023, (6): 43-45.

[46] 宗燕兵, 刘兴国, 谢辉. 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为目标的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J]. 北京教育(德育), 2014, (9): 59-61.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