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以钢魂精神思政育人格局引领学生钢铁报国情怀 

       钢铁信念: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将钢铁精神全面融入冶金思政育人体系。开展兼具思政和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建成一批国家级示范思政课程、教材、名师和团队。

       钢铁意志:坚持冶金特色争创世界一流,牵头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冶金学院党委书记联席会,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学科发展。

        钢铁品格:构建日常浸润式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邀请榜样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钢铁本领:率先在全国冶金高校把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构建冶金实践育人体系,所有学生赴大型冶金企业开展社会实践

       钢铁情怀:将学校冶金背景、行业特色和文化传承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在钢铁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使命担当。

(2) 基于钢铁行业发展重大需求,以四元共建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冶金行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

        冶金前沿专业:成立冶金学部,强化冶金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新兴储能专业;设立低碳智慧冶金与碳中和冶金方向;建设钢铁制造数字孪生和冶金大数据技术微专业,继续推进冶金+人才培养。

        精英培养模式:全面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全面推行六年制本硕贯通培养方案;与冶金企业合作设立钢铁脊梁和工程硕博计划,校企联合培养本研贯通人才。

        冶金精品课程:重构冶金+本研贯通专业课程体系,形成理论-技术-工程核心知识链,建设AI赋能和产教融合课程,建成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精品课程。

        一流师资队伍:强化以院士领衔和名师团队主导的有组织教学,组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多个名师团队,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双向联动强化实践能力。

(3) 坚持五育并举协同育人理念,以多维赋能教育教学模式驱动冶金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人工智能:打造冶金未来学习中心,全面升级冶金智慧教室,构建冶金工程专业图谱,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推动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

        产教融合:建设精品冶金实习实践平台,建成冶金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钢铁企业共建多个协同育人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科教融通:开展本科全程精准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基于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教平台,主办多项冶金行业权威科技竞赛,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国际培养:建设马来西亚冶金工程国际班,与英国邓迪大学等开展“3+2”本硕联合培养。连续19年开展本科生整建制日本东大和韩国浦项科大交流品牌项目。引进全职外籍教授获政府友谊奖,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开设本科生暑期课程和讲座,提升学生国际视野。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