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一)以原创理论引领课程革新,适配行业转型
针对冶金行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项目团队突破传统“孤立工序”思维局限,以冶金流程工程学为理论核心,开创性地构建起覆盖“微观基础-工序工艺-流程动态”三个冶金学层次的课程体系。打破专业壁垒,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绿色低碳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课程,建设38门跨专业课程,实现多学科知识交叉重构。
课程体系按“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工程实践”四阶设计。基础理论夯实工程学根基(如“工程哲学与工程方法论”),专业知识补充绿色智能技术(如“冶金流程工程学及智能制造”),创新思维以以思政驱动(如“大国钢铁”),工程实践强化复杂工程问题解决(如“工厂岗位实习”),新增38门跨专业课程,解决行业转型知识缺口。
(二)“双方向-四能力-四维度”闭环育人,深化政产学研融合
创新提出“双方向(绿色化、智能化)—四能力(创新思维、科研探究、工程实践、团队协作)—四维度(专业思政、校企合作、科教融合、动态评价)”闭环育人模式。通过制度化平台整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资源,建成21个产学合作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省部级以上科教融合平台,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
企业深度参与从人才需求调研到人才质量评价全链条育人环节,将行业最新技术与实践场景融入教学过程,通过多方协同联动,基于反馈改进,形成持续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政策导向、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动态适配,为冶金行业输送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三)多校协同新生态,打破资源壁垒
针对传统校际合作零散问题,本成果建立14家单位的教育教学联盟,开创了校际协同育人的全新机制。联盟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平台,为多校间人才培养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通过覆盖35门课程的资源共享平台、专题教学研讨、大规模师资培训(组织全国性会议8次)等举措,破解跨校合作资源整合难题;通过定期教学研讨,实现优质教学经验与资源高效流转,加速课程更新与教师能力提升;通过联合举办科创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多校协同育人体系,为冶金工程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