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的创新点

(1)原创理论引领课程体系革新,适配行业转型

突破传统‘孤立工序’思维,首创基于‘微观基础-工序工艺-流程动态’三层冶金学架构的‘三层-四阶’(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工程实践)课程体系。同时,打破专业壁垒,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绿色低碳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课程,实现多学科知识交叉与重构,系统性回应行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需求.

基础理论,夯实系统工程与工程哲学基础;专业知识,补充讲授绿色冶金、智能制造等核心课程;创新思维,以技术融合与思政引领驱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工程实践,强化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实现知识到素养的全面塑造。  

(2)创建“双方向-四能力-四维度”闭环育人模式,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创新提出以绿色化、智能化为“双方向”,锚定学生创新思维、科研探究、工程实践、团队协作“四能力”培养目标,构建涵盖专业思政、校企合作、科教融合、动态评价的“四维度”闭环培养体系。

突破传统产学研合作系统化、制度化不足局限,以“政策引领-平台支撑”为保障,搭建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制度化平台,包括21个国家级实践中心,13个省部级以上科教融合平台,保障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动态适配政策导向、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提升学生运用创新思维与跨学科知识解决工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需求-培养-评价-优化”持续迭代的育人模式,为冶金行业输送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

(3)“组织-机制-平台”协同,开创多校育人新生态

北京科技大学等14家单位联合成立“冶金流程工程学”教育教学联盟,以“组织筑基-机制赋能-平台聚力”为路径,破解跨校资源壁垒,构建校际协同育人新生态。

联盟通过资源共享、教学改革联动与师资联合培养,有效整合跨校资源;依托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专题教学研讨和大规模师资培训,推动优质教学资源高效流转(35门课程资源共享,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跨校指导),促进课程内容更新与教师能力提升;同时借助举办学生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多校协同育人体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