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依托原创理论引领,共筑冶金一流专业建设高地
创建冶金流程工程学教育教学联盟,以冶金流程工程学原创理论为引领,以产学研协同为核心推动国内冶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革新,显著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参与项目的13所高校,其冶金工程专业均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12所高校的冶金工程专业,均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夯实行业人才培养核心阵地。
(2)创新政产学研融合,培育卓越创新人才成效斐然
建成21个产学合作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省部级以上科教融合平台和14个省部级以上教学平台。近五年,成果覆盖7684名联盟高校本科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8%。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突出,在“三大赛”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2项、全国大学生冶金科技竞赛特等奖16项。涌现出一批以陈良为代表的优秀毕业生(陈良,2018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2023年获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获评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入选博新计划,2024年入职北科大任特聘副教授,以一作/通讯发表14篇SCI论文,含4篇ESI高影响力论文)。
(3)构建协同育人生态,推动教师能力实现跃升发展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成员涵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优质本科课程主讲教师”“辽宁省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奖”及企业知名专家;建成“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教师累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40项,师资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4)建设一流课程,教学资源全国辐射共享
打造“钢铁冶金学”“冶金流程工程学及智能制造”等10门次国家级、省部级课程,在智慧树等全国性在线平台上线6门课程,累计选课达7.1万人次。配套出版专业教材11部,在《中国冶金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教学改革论文47篇。搭建1个跨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整合35门优质课程实现高校间资源互通;同步开展师资能力提升行动,组织及参与专题培训350余次,开展教学讲座授课3750余次,为全国冶金工程专业教学提供资源与能力双重支撑。
(5)成果跨域辐射,彰显多专业与国际示范引领力
自成果启动建设以来,组织全国性冶金流程工程学教学学术研讨会8次,组织参与全国高校冶金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14次,均有相关大会报告,推动行业教学理念革新。成果已被上海交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借鉴应用,其理念与方法由冶金工程辐射至化工、材料等相关专业,有效提升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徐安军教授在中日、中韩双边研讨会上,介绍项目成果经验,获得日本、韩国6所高校同行的好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