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1)育人模式创新:创造性地构建了高校跨学科融合、企业产学研一体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学校联合钢铁行业龙头企业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定培养目标,共建课程体系,共育技术骨干。合作过程中,通过引入企业实际案例、工程项目与前沿技术,推动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的深度对接。依托校企“双导师制”,打通“课堂—企业—科研”多维通道,全面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产业应用脱节的关键问题,真正建设了以“协同育人、产教融合”为核心的新时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育人团队创新:打造校企共建的跨学科高水平师资队伍,强化复合型工程人才支撑
在卓越工程师继续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构建了以中国工程院毛新平院士牵头的高水平、跨学科、双主体师资队伍,形成了高校教师、企业专家、科研人员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团队。该团队既具备深厚的学术理论素养,又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覆盖冶金、材料、机械、自动化等关键领域。校企导师共同参与教学设计与学术指导,实施“双导师+导师组”制度,不仅在专业问题解决中提供理论—实践的双重支持,更通过跨领域视角拓展了学员的技术思维与解决方案路径。
(3)育人途径创新:建立“真问题”驱动的全周期实战培养闭环,贯通产学研用育人路径
面向产业一线技术革新的实际需求,北京科技大学创新构建了企业“真问题”驱动的全周期育人机制,将企业技术攻关难题系统融入继续教育全过程,形成了“真实需求牵引—关键问题导向—多元实践创新”的闭环式培养路径。该机制以典型工程难题为牵引,贯穿课程设置、项目研修、实训演练与成果转化各环节,推动学员在真实场景中“带着问题学、围绕问题练、聚焦问题研”。不仅有效克服了传统教育中“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创新”的痛点,也促进了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高度融合。企业在育人过程中实现了技术突破与人才储备“双赢”,学员则在解决“真问题”中实现了能力跃升与成果积累,为工程教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路径。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