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主要内容
本成果依托学校双一流学科优势,聚焦钢铁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行业特色高校师资和科研优势。成果如下:
(1)坚持“教育教学+课题研发”双轮驱动,创新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通过规划布局,与鞍钢、首钢等65家钢铁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涵盖冶金工艺结合大数据分析、智能工艺优化等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聚焦企业转型中的真实技术痛点,首创“真问题导向”培养模式,要求学员携带企业级技术难题入学,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开展培训培养。该模式在钢铁企业五年内累计培养2535名技术骨干,形成了适合钢铁企业的继续教育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2)“育人+育才”协同发展,支撑双碳战略落地实施。立足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学校系统整合行业内700余项最新科研成果,汇聚380余项培训资源形成数字化教学矩阵。通过挖掘冶金工业创业史和发展史,将“钢铁报国”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强化工程师使命担当。其中,由周国治院士牵头的非学历课程《炼铁授课工艺与实践》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实现专业技术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同频共振。针对钢铁行业绿色发展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着重双碳战略培训急需人才,相关实践成果入选教育部2023年学习型社会建设非学历教育改革创新重点任务。
(3)“人才反哺+成果产出”良性互动,打造行业创新生态链。
聚焦钢铁行业智能化改造、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校企联合在鞍钢集团、首钢集团、河钢集团、马钢集团、包钢集团、酒钢集团、中天钢铁等大型钢铁企业实施42期专项研修,累计培养2535余名技术骨干。通过“课题立项-双导师指导-产线验证”培养机制,学员在培训周期内需完成从理论分析到实践应用的全流程创新攻关。如首钢京唐高端复合型人才培训班第一期52名学员,申请专利发明37项,申报首钢科学技术进步奖10项。第二期学员申请专利67项,获得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3项目,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奖1项。学校的继续教育成果获得了合作企业的高度认可,并被《中国冶金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转载,形成“北科大经验”行业示范效应。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仍存在“学用脱节”问题,从课堂学习到生产一线“最后一公里”的实践困境未能有效破解
校企双方在理念、需求等方面的异质性导致校企互动合作缺乏粘合剂,尤其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直接影响产教供需对接、理实融合的深度与效果。
(2)现在高校工科普遍实行的单学科培养难以满足现代企业要求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推动下,钢铁产业正加速转型升级,冶金传统工艺与数字化、智能化结合日益紧密。企业技术进步亟需多学科复合型人才,而现在高校工科普遍实行的单学科课程设置难以满足企业要求。
(3)钢铁行业卓越工程师继续教育学员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高校传统非学历继续教育多采取短期培训班,以课程讲授的形式进行,缺乏针对性地指导,缺少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现场实践,难以适应现代企业高质量发展对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创新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主要采取了校企协同实施“企业筛选-需求调研-师资匹配-课程实施-双导师指导-成果验收”六阶段培养流程,实现“真问题”全周期攻关;完善跨学科协同架构,重构产教融合教学体系;建立双导师与导师组制度,实现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等方法,为学员在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时提供“理论落地”与“实践升维”的双重支撑。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