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 校企协同实施六阶段培养流程,实现“真问题”全周期攻关

    第一阶段:企业筛选。钢铁企业进行内部筛选,选出面对疑难问题敢于揭榜的技术人员进入培训班,并为每位学员配备企业导师。 

    第二阶段: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系统梳理学员技术难题共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题课程。 

    第三阶段:师资匹配。建立“问题-师资”匹配机制,根据学员技术方向与问题在全校范围内遴选讲座教师和指导教师。 

    第四阶段:课程实施。学员携带企业“真问题”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同步解析学员案例,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际问题深度融合。 

    第五阶段:双导师指导。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组成双导师,共同指导3-5名学员。相近领域的导师组成6-8人的导师组,通过开题论证、中期评审等关键节点把控研发进度。 

    第六阶段:成果验收。企业把学员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果作为检验学员培养效果和学校培养能力的评判标准。 

    (2) 完善跨学科协同架构,重构产教融合教学体系 

    紧密对接冶金产业生产实际,聚焦企业现场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与转型升级需求,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将企业智能化改造案例、低碳冶金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实现课堂内容与技术前沿、产业动态相结合,打造“车间难题进教案、研发成果进课件”闭环式教学机制。 

    学校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教学联盟,整合校内优势学科资源,联合中国金属学会、钢铁研究总院等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头部企业专家,形成由毛新平院士领衔的跨学科教学队伍。该团队打破学科壁垒,覆盖冶金全产业链的技术与管理,构建“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创新素养”深度融合的复合型课程体系,为行业发展培育具有全球视野与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 

    (3) 建立双导师与导师组制度,实现产学研用协同育人 

    学校实施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的“双导师+导师组”指导模式,为学员在解决生产技术问题时提供“理论落地”与“实践升维”双重支撑。企业导师聚焦生产难点、痛点,如在高炉富氧大喷煤技术公关中高煤比、强负荷条件下易引起炉况波动的难题中,企业导师现场实操指导学员通过参数调优、炉况动态监控等方法锁定问题根源;学校导师从多相竞争反应、燃烧反应动力学等理论层面揭示氧煤高效燃烧机制。在研修过程中共同评判学员进度和成果。这既避免纸上谈兵的空泛研究,又突破仅凭经验试错的局限性,真正实现了“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的成长闭环。学员也在“真问题、真研究、真应用”的学习模式下,掌握技术研发、团队协作和成果转化能力。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