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本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方法如下:
(1) 构建智慧教学新范式,实现知识的多维呈现与深度内化
我们超越了对多媒体技术的简单应用,系统构建了以“数字化、交互化、个性化”为特征的智慧教学环境。通过整合高清动画、虚拟仿真与在线课程平台,将抽象的燃烧理论与概念进行可视化、动态化重构,打通了线上预习、课堂精讲、课后巩固的全链条教学环节。具体创新路径包括:
1)案例教学体系化:围绕《工程燃烧学》核心知识脉络,开发了贯穿课程始终的系列化工程案例库。每个关键知识点均配有从工业实际中提炼的典型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工程情境中分析问题,实现从理论到认知的跨越。
2)微课视频精准化:针对教学重难点,自主开发了一批结构紧凑、内容精炼的微视频。这些视频可作为课前导学、课中释疑或课后复习的资源,支持学生按需学习,有效破解了时空限制,促进了知识的个性化吸收与巩固。
3)“视频习题”情境化:创新性地采用“视频习题”作为课后练习形式。通过短视频再现特定知识点的工程应用场景,学生需基于视频设定的边界条件进行分析与解答。这一方式将抽象理论与具体情境深度融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认知与创新能力
为破解工程类课程“纸上谈兵”的困境,本成果对实践教学进行了顶层设计与系统性重构。我们紧密衔接《工程燃烧学》与《工业热工实验》课程,重新规划并增设了综合性、设计型及探究性燃烧实验项目。新的实验体系不仅实现了对理论教学章节的全覆盖,更着重于再现复杂工程现象,使学生在亲手操作、观察和分析中,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深刻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与工程意义,从而构建起系统性的工程认知框架。
(3) 深化科教融合机制,赋能学生前沿视野与创新思维
我们建立了“科研赋能教学”的长效机制,将团队的科研优势持续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将涉及清洁燃烧、低碳能源等前沿领域的真实科研项目,精心解构并转化为阶梯式、模块化的课堂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接触、剖析乃至模拟解决尖端科学问题的过程中,直观感受理论知识的实际价值。这种方法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理解深度,更有力地培养了其跨学科整合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塑造了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
(4) 浸润课程思政元素,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专业知识传授中,我们系统融入了价值塑造的目标。通过将课程内容与中华文明火种传承、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双碳”目标、科技自立自强等时代命题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专业领域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与家国使命。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创新精神与“大国工匠”精神。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