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本成果针对《工程燃烧学》专业基础课程,系统开展了教学-实践-科研-思政四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改革,构建了面向新时代工程人才培养的创新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上,突破了传统单一课堂局限,建立了'线下课堂+微课精讲+网络平台'的立体化教学路径。深度融合AI助教、虚拟仿真等'AI+互联网+多媒体'智能技术,实现教学过程的精准化与个性化,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在实践环节,重构了实验教学体系,大幅增加了工程实验的数量与类型。通过设计综合性、探究型实验项目,实现了教学章节全覆盖和关键知识点重点强化,引导学生从被动验证转向主动探究,有效深化了对抽象燃烧理论的理解。在科研融合方面,充分发挥团队科研优势,建立了'科研反哺教学'长效机制。将高效清洁燃烧、低碳能源利用等前沿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采用PBL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系统融入了能源安全战略、'双碳'目标政策、工程伦理和科学家精神等元素。通过能源形式分析、节能减碳重要性探讨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和科技报国志向,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工程燃烧学》课程内容体系庞大,理论抽象复杂,长期存在以下教学难题:

(1) 理论知识抽象晦涩,与工程现象关联薄弱。燃烧理论、反应动力学等内容高度数学化,传统教学难以在抽象模型与真实燃烧现象间建立有效连接,导致学生知识碎片化,无法形成系统认知体系。

(2) 核心概念看似简单,但深层原理验证困难。诸如燃烧温度等基础概念,虽表述简单但缺乏理论解析解,学生无法通过常规计算验证,难以深入理解其物理内涵和工程应用价值。

(3) 课程教学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学用分离现象突出。传统教学缺乏真实工程案例,学生虽掌握理论知识,却无法在面对实际燃烧问题时有效运用所学,出现明显的'学用分离'现象。

(4) 课程的育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不足。以往教学偏重知识传授,未能有效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培养学生工程伦理、社会责任和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方面存在不足。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课程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本成果通过系统化改革,旨在从根本上破解这些教学困境,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