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创新点
(一)机制创新:创立“科研自研反哺”的模块化内容供给机制
区别于普遍性的“借用科研案例”,本成果建立了依托团队自身科研积累的内容更新机制。团队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以及在Nature Chemistr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国际顶刊发表的成果,被系统提炼为“前沿模块—核心案例—探究任务”三类标准化教学载体,映射到理论、实验、网络三类课堂,实现“科研发现—模块提炼—课堂转化”的闭环。这一“自研驱动”的内生创新模式,确保了教学内容的持续迭代与国家战略前沿的同频共振,为新工科背景下基础课程的动态升级提供了可靠路径。
(二)范式创新:构建“科研任务链+数智赋能”驱动课堂新范式
本成果将真实科研问题引入基础课程教学,将科研思维转化为教学主线,创新性构建了“科研任务链+数智赋能”驱动的课堂新范式。不同于以往碎片化引入教学法或智能工具的做法,该范式以科研任务为核心,将5E教学逻辑与AI推题、知识图谱、MOOC等数智工具深度融合,重塑了课堂探究结构。
学生围绕科研任务链,在真实科研情境中完成从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到团队协作与创新迁移的全过程,数智工具在其中扮演“认知支架”与“探究助推器”的角色,形成“科研任务牵引、数智链动、课堂重构”的教学模式。
这一范式突破了基础课程探究教学的传统框架,将科研训练前移至本科低年级课堂,构建起兼具科研逻辑深度与课堂教学可行性的创新模式,为新工科背景下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具有原创性的路径。
(三)路径创新:形成“价值共评”的全过程育人路径
在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化的背景下,本成果依托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团队与党员示范课堂,将科研报国精神与课堂改革深度融合,创新形成了“价值共评”的全过程育人路径。在翻转课堂与项目化学习中,增设“创新性”“社会价值”等评价维度,将科研精神、国家战略与职业伦理内嵌于课堂任务与考核标准,通过教师、学生、同伴共同参与的多元协同共评机制,运行“示范—共创—共评”的育人闭环,使价值引领自然融入教学与评价全过程。这一路径突破了价值引领与教学评价相分离的传统格局,为新工科背景下育人机制创新提供了原创思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