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形成的背景

     

图1 需求导向的‘4+3+2’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1)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是党和国家的战略导向与迫切需求,更是传统工科变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

2017年2月,面对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教育部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积极推进了“新工科”建设。当前,深入切实推进工程教育变革创新,已成为全世界高度关注的共同话题。

2)以双一流学科为基,切实推动传统矿业工程向“新工科”跨越发展,开展新形势下矿业新工科人才培育模式创新探索。

创新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理念技术对传统工科形成了巨大冲击,传统矿业工程学科迎来了变革发展的“突破口”,形成了深部开采、智能开采、绿色开采等未来发展趋势。然而,受制于课程体系陈旧、培养模式僵化、平台基地老化、师资队伍断档、国际化程度欠缺等多方面现实原因,传统工程教育难以有效适应矿业未来发展的迫切需求,无法培养适合新工科建设发展的高质量后备人才,开展新工科视域下传统矿业工程培养模式变革与实践探索迫在眉睫。

对此,自2017年至今,北京科技大学矿业工程教师团队瞄准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导向,以“新工科”建设矿业工程“双一流”学科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改革和学科创新路径,首次提出并成功实施了“需求导向,科教融汇的矿业新工科“4+3+2”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教师团队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创新实践了“4个创新”(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创新、实践实习创新、育人平台创新)、“3个联动”(师-生多维联动、校-企协同联动、国内-国外协同联动)、“2个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了学生专业基础、科研思维、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高质量培育,探索形成了矿业工程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