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需求导向、科教融汇,创新培养模式,发挥优势学科引领作用
通过交叉、融合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在传统工科中融入新兴技术元素。依托矿业工程学科优势,响应国家人才培育需求,全国首批制定了矿业工程“本硕贯通”培养方案,全校首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发展了多样化高水平人才培育模式;出版新工科教学论著多部,丰富了新工科专业教学资源。

图1 教材体系建设
(2)激发学生兴趣,以“四新”为基础,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变革
由于传统工科普遍存在学科内容不够新颖、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缺乏等问题,学生学习热情低、学习质量差等现象,以采矿专业为例,到大三阶段学生总转专业率超过50%。通过与新技术进行交叉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国际化教育手段等措施,破除了传统优势工科“专业强而不热”的难题,转专业率由2017年36%降低至2022年3%,增强了学生专业兴趣与培养质量。

图2 学生认可度显著提高
(3)夯实专业基础,以“三联”为抓手,推动矿业新工科平台创新
推动开展生-师联动、校-企联动、国内-国外联动的三联育人。专业教学质量广受认可,精品教材及共享课程在国内高校广泛使用,团队成员获评宝钢优秀教师等奖励。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顺利验收,发表教改论文多篇,建设引领作用显著。

图3 教改项目成果
(4)推进实践培育,以“两融合”为方法,推动人才培育手段发展
实践平台实现了校内-校外双线贯通。校内建立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完成了科研实验室向教学型实验室转化。校外联合了国内先进示范性矿山企业创办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构建的校内实践教学-校外现场实践双线、层次性实践平台,具有良好推广意义。

图4 多形式实践基地建设
本项目助力支撑北京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首次进入“A序列”,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世界第一(2018年);形成了智能采矿工程新专业、采矿工程+西班牙语双语国际采矿班等新培养模式;学生参加科创大赛超过90%,斩获“互联网+”北京市一等奖、“挑战杯”特等奖、全国采矿大赛一等奖等教学奖励40余项,教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永刚优秀教师奖等个人奖励20余项。该项成果推动示范成效显著,经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成果评价办公室组织教育教学专家评价,对相关成果给予了高度认可,专家评价指出“该成果具有创新性,产出丰富,总体上领先于全国,建议各高校加大对该项目的推广和实施力度”,这为同行高校新工科人才培育模式变革提供重要参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