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主要内容

面向矿业工程向“智能、绿色、低碳”转型的现实需求,团队以“需求导向、科教融汇”为主线,系统构建并实施了矿业新工科“4+3+2”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传统培养模式陈旧、课程与产业脱节、实践平台偏弱、国际化不足等痛点展开整体性变革;成果建设期为2017-2021 年,持续推进至今。

“4”个创新聚焦培养全链条:其一,培养模式上,获批“智能采矿工程”新本科专业,形成“3+1+2”本硕贯通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等制度安排,让人才培养从入口到出口有明确“路线图”。其二,课程体系上,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线下《特殊采矿技术》与虚拟仿真《金属矿绿色开采膏体充填虚拟仿真实验》),并将《Python基础及应用》《矿山人工智能基础》《未来采矿》《智能爆破》等“新技术素养”嵌入主干课程,课程与前沿同频。其三,实践实习上,联合金川镍矿、芬兰 Terrafame 等构建国内外递进式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内仿真-企业现场-海外矿山”的真实情境中完成能力跃迁。其四,育人平台上,依托教育部“111”引智基地国家级创新团队,打通“科研-教学-实践”的双轴联动平台,保障改革可持续。

“3”个联动把课堂、产业与世界连成整体:师-生联动,推行交互式、探究式教学与多维评价,显著提升课堂参与度与学习质量;校-企联动,落地“一生双师,百企千人”,与中国五矿、矿冶科技集团等共建实践与项目式学习;在国内-国外联动,实施“2+2”“3+1+1”等联合培养海外专家课程,学生在跨文化工程环境中“带题实战”。

“2”个融合强调能力生长的“场景化与闭环化”:一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矿业+”的复合知识嵌入课程与团队结构,并通过中国大学 MOOC 等优质资源扩散改革红利;二是产学研深度融合,把课堂与现场“直连”,以真实工程问题牵引教学与竞赛,累计获得“互联网+”“挑战杯”等重要奖项 30 余项,形成“学得会-做得到-能创造”的成长闭环。

改革的可验证成效清晰可感:以采矿专业为例,学生转专业率由 2017 年的 36% 降至 2022 年的 3%,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学习质量显著提升;学科建设方面,矿业工程进入新一轮评估 A 序列、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2018 年位列世界第一学生科创参与率超过 90%,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与竞赛奖励 40 余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