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成果应用情况及辐射效应
本项目立足矿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实践,创新构建了“4+3+2”新培养机制,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国际化等多方面开展探索,重点取得以下四点创新成果:
(1)需求导向、科教融汇,创新传统工科培养模式,发挥优势学科引领作用,支撑资源工程系“北京高校优秀基层党组织”与矿业工程“双一流”学科建设。
依托矿业工程学科优势,响应国家新工科人才培育需求,制定矿业工程“3+1+2本硕贯通”培养方案,全校首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发展了多样化高水平人才培育模式;出版代表性新工科建设教学论著多部,丰富了新工科专业教学资源。深入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在传统工科中融入新兴技术元素。
(2)激发学生兴趣,以“四新”为关键手段,推动矿业领域“培育模式-课程体系-实践平台-育人平台”持续创新,实现矿业新工科人才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由于传统工科普遍存在学科内容不够新颖、创新教育教学手段缺乏等问题,学生学习热情低、学习质量差等现象,以采矿专业为例,到大三阶段学生总转专业率超过50%。通过与新技术进行交叉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国际化教育手段等措施,破除了传统优势工科“专业强而不热”的难题,转专业率由2017年37%降低至2022年7%,增强了学生专业兴趣与培养质量。
(3)夯实专业基础,以“三联”为有力抓手,推动开展学生-教师校内联动、校-企国内联动、国内-国外国际联动的三联育人,变革矿业新工科人才培育体系。
充分协同联动教师、企业、国外等多方资源,提高矿业新工科人才培育质量,采矿专业教学质量广受认可,精品教材及共享课程在国内高校广泛使用,团队成员获评宝钢优秀教师、全国采矿领域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等奖励。教师团队负责人承担的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规划课题顺利验收,新工科建设引领作用显著。
(4)推进实践培育,以“两融合”为强力保障,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学生实习实践平台搭建,实现了科-教-实多线贯通,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学科交叉理论技术,是建设获批智能采矿工程新本科专业等样板工程的“先行者”;建立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等先进实验教学平台,完成了科研实验室向教学型实验室转化。校外联合国内先进示范性矿山企业创办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构建的校内实践教学-校外现场实践双线、层次性实践平台,实践教学机制推广意义显著。
本项目相关成果助力北京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首次进入“A序列”(第五轮学科评估,2023),矿业工程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世界第一(2018年)。学生科创活动参加率超过90%,先后斩获“互联网+”北京赛区一等奖、“挑战杯”一等奖、国家级采矿工程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教育教学奖励40余项,教师团队获评中国青年科技奖、宝钢优秀教师奖、永刚优秀教师奖、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本科生班导师等奖励。2022年,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成果评价办公室对相关成果鉴定指出“本成果具有创新性,产出丰富,总体上领先于全国,建议各个高校各个专业加大对该项目的推广和实施力度”。相关教研成果与宝贵经验,为同行高校新工科人才培育模式变革提供重要参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