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应用情况及辐射效应

本成果成功构建并实践了“专业筑基·英语融通·智能驱动”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系统性整合学科资源、优化课程体系、融入智能技术,提升了学生的学术英语表达力与全球胜任力。应用推广中,成果形成了可复制、可操作的新型研究生外语教学范式,为全国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的实践路径。

(1)校内应用上,成果立足学校材料、冶金等优势学科特色,构建覆盖理工主干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及人文学科的全链条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累计覆盖学生超2.5万人次,实现规模化与质量的统一。

推广主要依托3大核心路径:开发《通用学术英语3》《英语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理工科学术英语阅读与写作》等4本分学科、梯度化系列教材,对接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建设《研究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等2门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累计选课量突破6万人次,拓展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受益面;立“专业教材—在线课程—学科语料库”三位一体教学支持体系,将改革实践固化为教学范式。实践成效显著,8年间受教学生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670篇参加国际学术活动20项研究生国际期刊发文量实现同比提升35%,印证学生学术国际交流能力的实质性增强。团队核心成员张敬源教授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3位教师在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3位教师获评校级“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1位教师荣获“感动北科”荣誉称号,体现改革实践锻造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示范价值。

(2)校外辐射上,成果创新模式及显著成效已产生广泛影响。“需求导向、学科适配、资源融通”的成熟实践路径,被多所高校借鉴并用于学术英语课程体系重构,提升了借鉴院校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质量。示范效应通过多元渠道持续强化:团队教师在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教学创新大赛中连续取得优异成绩,展示成果的先进性与实效性;成果的理论积淀与实践经验通过高水平教研论文(在SSCI、A&HCI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16篇)、教材出版3部、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0项,形成了坚实的学理支撑,为更大范围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指导方案。

本成果通过校内深度实践与校外广泛辐射,成功验证“专业·外语·智能”三维融合教学模式先进性与普适性,为新时代研究生外语教学改革与数字化战略转型提供参考价值“北科方案”与实践样板。

理论探索与教学研究上,本团队取得了系统性与前沿性并重的学术成果。团队核心成员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以“优秀”等级结项),以及校级教改项目11项,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研究体系。与此同时,团队成员在科研论文发表方面成效显著,累计在SSCI、CSSCI等高水平期刊发表16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教研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深度聚焦学术英语教学、语言科学与教育技术融合等前沿领域,为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创新引领。

教学成果上:本教学团队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获得了24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荣誉。团队核心成员于2017年荣获北京高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文史类一等奖,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2021年,张敬源教授荣获国家级荣誉——“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标志着团队在教材建设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同年,团队成员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体现了其在专业领域的卓越贡献。

指导学生上2021年至2023年间,连续3年获得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指导学生荣获演讲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充分证明了教学成效。教学创新上团队在2022年和2023年的北京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分别获得高级组和初中级组二等奖,显示出持续的教学创新能力。此外,团队成员3次获得校级“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荣誉称号,展现深厚的师生情谊和高尚师德师风。这些奖项和荣誉体现本团队在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实力。

学生成果上:在8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学生学术表达力与学术成果取得显著突破。累计发表英文高质量学术论文670篇,年均增长达35%,体现了学术表达能力的整体跃升。在学科竞赛方面,学生连续5年蝉联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二、三等奖,展现出卓越的语言应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尤为突出的是,在2024年首届"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交流活动中,研究生团队首次参赛即表现优异,充分彰显了其融通中外的叙事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一系列成果印证了教学改革在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方面的显著成效。

教材建设上:本团队在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出版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教材。张敬源教授于2017年主编出版了《通用学术英语3》(高等教育出版社),何中青教授于2018年主编出版了《英语学术论文阅读与写作》,卢超教授于2024年主编出版了《理工科学术英语阅读与写作》 (吉林大学出版社),系统整合理工科学术英语的核心内容与写作规范,为研究生学术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些建设成果紧密结合教学实践需求,体现了团队对学术英语教学的前瞻性思考。教材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包含系统的学术英语知识体系,又融入了丰富的真实案例和实践训练,支撑了研究生学术英语能力的提升。教材编写填补了相关领域的教学资源空白,推动学术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具有示范效应的教材建设范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

邮编:100083

版权所有©2025北京科技大学      建设与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62京ICP备:13030111号-1